当下流行的(其实古已有之)两类截然不同的文化立场很有意思,一种是对物质化的推崇,例如以身实践The Fame的Lady Gaga;另一种是对高度物质化的质疑,几近以敌对的目光审视花花世界的丰富。支持前者的嘲笑后者迂腐、虚伪、假正经;追捧后者的指责前者自私、放任、道德感沦丧。貌似南辕北辙的二者,内核却是一致的——追求人性的充分解放与自由。人与人是相异的,其本性原本就不归一,作为个人不时自省挺好,但没必要以同一标准衡量他者。事实上,‘精英意识’与‘垮掉一代’没有大众以为的那么泾渭分明,人类是复杂矛盾的,无法固执地切掉自己的一部分。

本次介绍的作品会被当下主流评论扣上‘深刻’、‘有独立精神’的帽子——冷峻、严肃、充满悲剧感,这些个元素无一不是刻求‘深沉’的‘精英人士’胃口所好。对应到上一段,应该归纳进‘质疑现代文明’的后者。

Marvelous Keen Loony Bin是Lizzi Akana在RISD(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罗得岛设计学院)的毕业动画。恰如其宣传海报,是一部在灰色之上带给人惊艳的作品。

与美国动画张扬炫彩的特点不同,《MKLB》充满欧洲黑色电影的风格:水彩连环绘一般的画面,手风琴奏出慵懒的节奏。取代美丽童话与传说的是种种困境:厌恶烤糕点的面包师仇视自己的劳动成果;没有面孔的少妇与女孩用口红画出社会要求的表情;无法(从不)弯腰的年迈贵族与无法(拒绝)站立的侏儒撞在一起,弄混了礼物,结果保龄球与溜冰鞋寻错了主人。每个人的身份都是残缺、非自然、被异化的;大环境是不友好的——处处悬挂着仙人掌,地上撒满钉子。

不想再前后肢并用的猴子指了指天空,用它红彤彤的气球脑袋吊着漂浮起来——从此,直立了——它们或许是作者隐喻里的Loony,飞跃了人类墨守着的疯人院。而人与已经被驯化的狗,过于理智,至多锤扁块面包或者哀嚎一声,所谓的闷骚恐怕就是这样吧?

She Who Measures是Lemonade 3D工作室29岁(当年)的Marin Kovačić等人制作的短片,获奖颇多(包括2008年昂西动画节的国际评论家奖,并入围2009年奥斯卡最佳短片)。该片在克罗地亚文化部等的资助下完成,为Lemonade 3D打响了名声。

这是一部东欧风格极强,气氛沉闷的作品。采用钢笔画的风格,突出纸张的感觉,与其主题‘消费打造的楚门世界’非常一致。如果说《MKLB》还有婉转可言,本片可谓是尖利得痛斥物质至上的消费精神:腆着啤酒肚的邪恶小丑通过垃圾商品迷惑人群,令他们精疲力竭的死在购物车旁,如此循环不断收割。超现实的荒凉背景/诞生于容器内的人类/挂在受难者额前的显示屏/以及令人畏惧的小丑,可谓是现代与古典阴谋论的结合,除发出《骇客帝国》中对生存实在的质疑,也充斥着在独联体国家普遍蔓延的对独裁的担忧。

影片对幸存者,唯一摘掉显示屏的主角,塑造手法比较特别,与同类型影片喜欢将清醒者英雄化不同,片中的幸存者并不智慧,缺乏力量、举止粗鲁,没有解救其他人的能力。主角企图拉出队伍的均为女性,未遂后懊恼异常,不禁令人怀疑他或许根本无意解救可怜虫,而是在寻找与他一样不穿衣服的伴侣而已。

这两部作品反映的内容比较接近——为社会造成的异化而担忧,甚至在情节处理上也是类似的——糟糕的一天,在黎明之前‘疯子’冲破枷锁,留给观众星点希望。带上一本正经的面具,我会这么结尾:‘这两支短片风格冷峻,通过极富想象力的隐喻,深刻描绘出现代社会中被物质异化,被社会框架约束的人类面临的困境与危险。过去由电视等传媒拉动的过度消费,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有增无减,带来丰富享受的同时,也侵蚀着灵魂,balabala~~此两部作品短小精干,可谓神作,balabala~~’

真正的我是这样结尾的:《MKLB》想象力过人,但节奏不足,对红色的应用非常聪明;《SWM》节奏不错,在故事发展与背景设计方面则处在频频致敬的程度。通过突出某一种元素/理念,给人留下印象,再引发反思,二者是成功的:印象不可谓不深,刺激强烈,反思当然也会有。鉴于当下为迎合大众日趋‘深沉’的口味,同类型作品越来越多了。作为容易陷入‘神经质’深渊的严肃作品(既然大家都这么称呼),制作者必须仔细掂量,以免太过枯燥与晦涩。如何摆脱卖弄与说教的嫌疑是该题材最需注意的。这需要对欲阐述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在真诚的理解上实现,仅仅有愤怒/忧虑/指责是远远不够的。这两部作品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蕴含的反抗精神,对‘过度抹杀个性的力量’的反抗,同时没有把这种反抗神圣化,使其变成另一种独裁。两位动画人青年才俊,未来的作品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