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1940年的《心是孤独的猎手》就像夏天里的橘子汽水。简单直接的橙色激起饮用的欲望,细碎的气泡汩汩上升,发出噼噼啪啪的轻微声响,越听嗓子越渴,只有一饮而尽,才觉爽快。快傍晚的时候捡起这本书,到了凌晨合上书页,眼前出现麦卡勒斯的手指在黑色的打字机键盘上跳跃的模样,当年作者是否也是一口气写完小说得呢?

书中的主人公们,从他们身上看不见美,他们全身没有一处缝隙能插进去一句优雅的形容词。麦卡勒斯用最朴实的语言为主人公们作速写,有时甚至夹杂点马戏团式的滑稽夸张,字里行间散发出孔武有力的气质。书中的主人公们看了,恐怕会因为它的逼真而不太愉快——就是这么的亲切生动,没有隐藏在某种气息之中,主人公们是可以被太阳、灯光、和夜色照亮的人,连影子都活灵活现。

当杰克.布朗特第一次走进酒馆,我仿佛就是站在柜台后的比夫.布瑞农,闻得到他工作服上的机油味,看得见他的眼睛如何随着酒精变得浑浊,并为他不知何时会发作大声叫嚷而担心。认为自己会成为伟大音乐家的米克呢?她的莽撞、叛逆、顾影自怜,我全部收下了。透过她的眼睛瞧得见美国南方的衰败,毫无希望勉强支撑的萧条日子,对尚有梦想的孩童来说真是噩梦。后来她开始去商店上班,赚取些家用,把音乐关在里屋,慢慢淡忘掉。看见米克穿上招待的裙子,套上丝袜,慢慢褪去野小子似的黄毛丫头形象,我深切体会到比夫心中开放了一年的奇异情感正在凋谢。当然,也不会忘记固执骄傲的考普兰德医生,长久以来他被改造同胞的种族使命感灼烤,如今年迈体衰,还得承受老年人不得不向亲人屈尊的折磨。他心中的理想与暴躁的性格,彼此强迫症似的纠结在一起,贯穿他的一生,在暮年终于找到向宿主双倍报复的机会。比夫呢,栩栩如生,他钟情于‘有趣’的特殊品味,是因为在体面的形象背后站着的是个有好奇心的人,喜欢把玩不同寻常的东西。麦卡勒斯把他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隐秘情绪赤条条放在读者面前,不需要再去抽丝剥茧的追根溯源,我已相当了解。

和许多现代作品一样,《心是孤独的猎手》没有真实意义上的主线剧情。平行叙事、偶有交错,它的故事就是这群自恋的人:不够富有却有颗活跃的大脑,思考并没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任何好处,只是加重他们自以为与众不同的骄傲情绪。残酷的生活让他们不得不垂下头颅,但他们不肯向别人妥协,只得不断重复自己的烦恼,直到它变成一口井,把他/她的天空从整片的天空中隔离出来。‘天哪,我知道这是怎样的!’,读者们会如此惊叹。因为孤独不是主人公们的专利,它是普遍存在的。许多人都有这样轻看他人的瞬间‘哦,这些从来不思考的人,他们什么都不懂’。于是呢,将辛格幻想成知音的可不仅是四位主人公,每个人都对他有所期待。知道他是聋子却认为他在倾听,散播关于他的留言:是富人、是穷人、是通灵者、是工友…而真正的辛格只关心哑巴安东尼帕罗斯——贪食懒惰的胖子,看待食物就像守财奴看待黄金——辛格却把他的睡意朦胧和缺乏回应当做是智慧梦幻的表情。最孤独的是辛格,所以他会死,我没看多少的时候就知道这便是结局。正如荣格评论的那样,麦卡勒斯是外倾型作家,笔下的人物有着自己的命运。

麦卡勒斯有名,作为她的代表作《心是孤独的猎手》让很多人有感而发,豆瓣上本书的书评有465条。我闲来无事,查了查别的作品:象征派的《卡夫卡全集》16条、《卡尔维诺文集》112条、《博尔赫斯小说》36条;传奇型的《基督山伯爵》348条、《肖申克的救赎》277条、《鲁兵逊漂流记》104条;写实类的《人间喜剧》2条、考虑到它太长了,那么《欧也妮葛朗台》51条、《高老头》36条、《安娜卡列尼娜》113条;宗教与史诗《神曲》46条、《浮士德》48条、《伊利亚特》+《奥德赛》不足100条;意识流《追忆似水年华》198条、《尤利西斯》75条、《达洛维夫人》28条;科幻小说惨败,评论大多很少….超过《心是孤独的猎手》的有《在路上》569条、《简爱》572条、《傲慢与偏见》728条、《乱世佳人》799条、《麦田的守望者》947条、《百年孤独》1068条!喔~有没有学者愿意从这些数据入手写点什么出来?

我扫了一眼豆瓣书评。多是说《心是孤独的猎手》把孤独描写的多么深切,简直到了切肤之痛的地步。特别好玩的是有一句话大家抄来抄去‘整本书没有两颗心彼此深深地紧挨过,只有一颗孤独的心在慢慢接近另一颗,看起来无限接近,却又永不触碰’。天赋秉异啊!居然看得出书中描写的是刻骨铭心的爱以及终有一天冲破隔阂的希望。还有人写评论的时候似乎总得顾及作者本人,写着写着就写到封面上麦卡勒斯一手拿着烟,睁着黑色的大眼睛又闭上黑色的大眼睛,或把她身患残疾的事情搬出来…我倒觉得这本书其实颇有气派,不仅不见惯常的女性作家的婉约,连男作家唧唧歪歪的碎碎念也没影。生于南方文艺复兴之后的她,可不是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哀伤诗人。麦卡勒斯并不是剪开皮囊,指着孤独一遍遍叹息,唤起读者对自身的同情。倒像是嘴角带着嘲弄微笑的画家,描绘出主人公们自恋自怜的模样,让读者羞愧不已、脸红发烧。

这本书在各种排行榜里名列前茅,无需我再次推荐,事实上我也不知道该推荐给谁。比我爱看书的人恐怕早已看过,和我一样爱看书的人迟早会读,不爱看书的人推荐了也没用。就这样吧。

两篇比较认同的书评:

我们渴望倾述,然则从未倾听 成长中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