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标题是‘动画人’,内容基本是定格动画。之所以没写成‘年轻的中国定格动画人’,是因为尽管作品是定格的,但制作团队完全可以改变动画题材,他们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崭新的中国定格动画,也代表了中国动画的生力军。
7 支学生作品的质量层次不齐,总体上,仍令人激动,充分体现出国内年轻动画人的才华。因条件所限,动画音乐与配音仍是软肋,但情节构思、画面质量、拍摄手法 、内涵韵律,都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虽然离世界顶级还有不少距离,但已表现出的创造力足以让这些初生牛犊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国内动画产业环境可否为他们提供空间需另谈,今天我们暂不讨论这扫兴的话题。
7部作品的介绍依照好感度递减进行,仅以观众的业余眼光加以点评,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1.《自画像》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Flowcolor Animation Studio)
情节构思:★★★★// 画面设计:★★★☆// 摄影技巧:★★★// 总体表现:★★★★
本片从开头就特色鲜明:拉长的文字和人物形象在视觉上令人印象深刻。配合口琴吹奏的欧洲民谣出现的老房间中,虽然道具不多,细节上却颇有感染力——主人公父 亲的画像、在布满灰尘的窗户上擦出一小块舷窗,很好的表达出‘回忆’这个中心。最令人叫好的是别出心裁的结尾。短片中段花大力气描写主人公作画过程时, 我有些失望地想着‘剧情未免太俗套了’,怎料最后这些小画在墙上拼出老人的肖像。‘自画像’原来是这个意思——‘艺术家留在作品中的个人签名,不知不觉它们都包含了你的一部分’。看了他们的介绍文档,更是确认了这个亮点是激发他们创作整部短片的灵感。
看这部作品,很难让我不去联想同是描写‘回忆’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积木之屋/ La Maison en Petits Cubes》,也想借此谈谈《自画像》可以继续提升的空间。当然,跟奥斯卡得主做对比,不是要故意为难学生作品,更不是推翻之前对《自画像》人物造型等方面的赞美,也不是无视学生在时间、材料、经验方面的限制,只是有比较才有鉴别,正视差距才能不断进步。
1. 《积木》并没有《自画像》那种‘荆轲展开长长的地图,到最后亮出匕首’的构思,它的巧思融汇在整个故事的构架里。‘一个不断被淹没的世界,过去被埋藏在深 深的水中’,这本身就配合了‘回忆’的诗意成分。像《自画像》那种抖包袱,然后昙花一现的亮点对于时间很短或者广告性质的片子是够用的。但若想加以扩充, 仅仅一个亮点并不能把整体水平拉到很高的层次上,即是说在总的内涵上还略显单薄。所以如何将心思融合在大的框架里,是《自画像》需要提高的。
2. 画面的差距。《积木之屋》共12min《自画像》共4:30,越短的动画对画面的要求越高,因为你情节上不可能展开太多,那么画面应当更吸引人才行。《自画像》的拍摄区域非常小,仅一间近乎空了的屋子,这样狭小的空间,使用的又是暗色系,若不是有悠扬的音乐,会太过压抑和单调。《积木之屋》在这一点上就处理的比较得当,虽然拍摄范围也不大,但是空间上有沿拓:‘主人公不断进入更深的水层,并回到更年轻的时代’,不仅可以赋予回忆更丰富的色彩,而且塑造出一个跨度。这恰恰是‘回忆’所需的——时间与空间上的追溯。
2.《奥德修斯的救赎》 (武汉理工大学,06级动画系,门口组)
情节构思:★★★// 画面设计:★★★★// 摄影技巧:★★★★// 总体表现:★★★☆
比1还要短,正片只有1:40,但毫不妨碍它成为好感度第二的影片。如果说《自画像》走的是欧洲艺术片路线,那么《奥德修斯的救赎》就是仿好莱坞大片风格了。如本片的副标题所说,这是一部‘场景模型展示动画’,要的就是视觉效果。满目疮痍的富有延伸感的街道、被战争破坏殆尽的十字街头全景,实现了该片的预计目标。镜头在细节和整体之间不断切换,手法娴熟,颇有战争电影的风范。其中的人声取自电影《兵临城下》。综合下来是7部短片中场面最宏大的一部。
短片想要表达的主题是战后重生。情节发展主要通过文字交代,用画面表达中心思想的功力差了些。尤其是何谓‘奥德修斯的救赎’,影片并没有给出恰当的解释或暗示,片尾出现的带走亡灵的鱼跟奥德修斯解救同伴的冤魂很难加以联系。我并不偏爱影视作品借用文学说事,尽管大众都觉得‘引经据典’了不起,以致忽略‘引经据典’的质量。个人以为借用名著名言、知名作品,不管是为加深立意,还是要故作深沉,最起码的标准是‘切题’,否则就只有负作用。本片在旁白中使用《奥德赛》的片段,并无加分可言。
3.《寻》 (浙江理工大学 吴志镜等)
情节构思:★★★☆// 画面设计:★★★// 摄影技巧:★★★☆// 总体表现:★★★☆
本来想把《寻》放在第二位的,但最终还是屈服于视觉系了。呵呵,估计和本人最近的星象‘易受声色吸引’有关。以文革为背景创作故事,其实是很难把握的,此类题材能看的国产电影恐怕也就《霸王别姬》一 部,由此可见这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所面临的是怎样的挑战。令人惊喜的是,他们从皮影艺人的遭遇着眼,以小见大,分寸极佳。这绝对是沉心创作的结果,是非常难得的。看了他们的介绍,团队为排好这部片子,特意走访了皮影戏的发源地——陕西华县,还请到了老艺人做真实表演,诚心诚意至此,拍不好也不太可能。
《寻》是7支短片中,无论内容或艺术形式,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年轻一辈可以如此关注夹缝里生存的民间艺术,能这么认真的对国家历史加以反思,是中国文化中好的那部分可以继续发扬光大的根基。对于一段‘不想再见,不想再提’的历史,有人站出来,用真情和理性加以质问,不仅勇敢更是可爱。
4.《追梦园》 (天津大学 虎皮兔工作室)
情节构思:★★★// 画面设计:★★★★// 摄影技巧:★★★// 总体表现:★★★☆
*后来经与原制作人沟通,更正一些内容,该片原创时间比《鬼妈妈》的上映时间要早,二者内容和手法的相似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鉴于此,此片的排名也同时更新,其突出之处在于精细的画面,极为吸引人的色彩。
======以下为过去的评论,修正之处请见*的声明=====
没有给出评分并不是说那几项指标它不合格,而是我不知道该不该给。本片的画面在7支动画中绝对上乘,而且很有小女孩做公主梦的魔幻质感。我刚看的时候对它是很有好感的,但看完就不这么想了,因为模仿意味太重。人物造型、故事编排、细节设计,都有严重的《鬼妈妈》的痕迹,甚至音乐也用的是《鬼妈妈》的原声。由此,我很难判断这部短片的性质,是专门借鉴他作的习作,还是真打算独立出片?鉴于此,我将它放在第5的位置上,不再多加评论。
5.《我们不是一家人》 (中国美术学院 郑娜娜)
情节构思:★★☆// 画面设计:★★★// 摄影技巧:★★★// 总体表现:★★★
跟之前的团队作品不同,该片应该算是个人制作。不知是否是势单力薄的原因,总之和前面的3部相比,差距较大。如果继续用电影做类比,属于《非常完美》那种类型的商业片:时髦、单薄、没有结构。短片以电视剧剧组为背景,讲述荧幕上的一家人荧幕下的真实生活。在内容和叙述手法上都没什么新鲜的东西。该片存在 两个突出的毛病:1.叙述没有技巧,很八股文,整个故事看下来很无趣,你让一个年过20的人看小学课文一样的短片,能不boring么?制作人显然没有平衡好写剧本和拍动画两个不同性质的工作。剧本只是内容的统领,转换成影视就不能再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了。影视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因为它可以实现单单文字难以表达的场面,从而用全新的方式吸引观众。本片未发挥出影像的特色。2.配音极其恶心,还不如不说话,只出字幕,免得让我以为是在看大风车里的幼儿节目。这也是目前国片普遍面临的问题,很头疼。包括自以为很有特色的国语版《麦兜响当当》,恶心得我都不想提了。
虽然之前批得狠了些,本片在人物、场面设计和音乐的使用上,还是体现出不错的品味。浮华的墙纸、后台场景、人物的衣着穿戴,无不体现出摩登。全片的风格很小资,很小资,跟《非常完美》一样,适合小资情侣们携手看看。
6.《The big sale》 (阮筱双)
我看到《四眼天鸡》/《超级无敌掌门狗》,就是没看到作者自己。
7.《魔法爸爸》 (鲁迅美术学院 刘世硕)
情节构思:★☆// 画面设计:★★// 摄影技巧:★// 总体表现:★☆
一个小女孩常把东西弄坏,然后让心灵手巧的爸爸修补,这是亲情题材?不得不说本片是7支动画中天朝味道最浓的,可以直接让我联想到目前在电视台播放的国产动画。
除了对主题不感兴趣,我还对该片的部分情节存在疑惑。那个小女孩为什么要剖开玩具熊的肚子,怎么想都觉得挺阴暗的啊!居然被用来表现小主人的天真无邪?说实话,我刚看的时候以为是要拍恐怖题材,后来却发现完全不是,所以对本片无力的我就把它放在最后了。
以下是本篇日志收录的两支国外优秀动画短片,供看毕国内短片的对国外作品有所了解
A.《象と木の物語/ 大象与树》 (新加坡 手绘动画 桃源媒体)
先借用一下网上的资料
新加坡动画短片《大象与树》在第九届日本野生生物电影节(Japan Wildlife Film Festival)中,击败40多个地区的334部动画片,荣获最佳动画奖。这部动画改编自本地创意人李金苹的绘本处女作,由堪称本地动画业拓荒者“桃源媒体”(Peach Blossom Media)制作,董石慧任监制,制作人是林琳丽和黄坤权(KQ),动画监督是Ric Borja。虽然动画全长不到3分钟,但保育主题鲜明,干净简约的线条讨好。故事中的象与树,从小是好朋友,长大后因人类的破坏而分开。评审的评语包 括:“设计感独特”,“表现手法美丽,触动人心”,动画主角也被选作本届电影节的标志。制作人林琳丽说:“这个奖项是进一步的肯定,证明本地作品已达世界水平。希望以此为起点,把这部短片扩大为动画系列,向更多小朋友传达保育信息。
拿出这支短片的缘故是它属于我们常说的‘说教题材’,主旨简单明确——教育小朋友爱护大自然。一部谈不上立意深刻,也没有什么特殊艺术含义的短片怎样能算优秀,如何吸引人,我想它给国内同类型的动画很多启示。除了评论中的两条,更为基本的是该片节奏轻快,小象和小树梦想破碎的故事富有感染力,目的是说教但表达不说教。其他的优点则是锦上添花,让它脱颖而出。本片自始至终都没出现‘因为***,所以小朋友们,你们要***’一类的台词,也没有成熟稳重的大人站出来说‘想当年***,现在***,所以小朋友们,你们要***’这种腐烂的情节,国产教育类动画片可以尝试着从杜绝这种老毛病开始,慢慢改善形象。
B.《A short love story》 (阿根廷 Carlos Lascano)
终于要到结尾了,花了我近半天的功夫。该定格动画用到的素材很多,有布偶,有真人,有绘画,但这不是我要讲的重点。谁都可以弄一锅大杂烩,但并不是所有的hotchpotch都值得一看。
谈这支短片的目的是想说明节奏的重要性,尽管之前已经提及,但这部以节奏取胜的动画或许能更好的解释。个人以为一部动画的节奏不仅指配乐快慢、镜头切换速度、台词语速,它更多的体现在叙事的跳跃性上[1]。
《A short love story》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看着她心仪的男孩想象他们在一起直到老去。如果平铺直叙,跟喝白开水似的:两个木偶人 毕业了,结婚了,生孩儿了,老了,儿女都成家了,那该多么的¥#@¥@!估计我看到最后会有掐死两只木偶的冲动。本片不无聊的原因首先是风格多变,用鸽子和少女的图画串行了截然不同的多幅场景:有蜡笔画风格的,有胶片风格的,有暖色调的,有冷色调的。在大大扩充内容的同时,他们之间的衔接与转化带来一 种韵律,与音乐的高低起伏相合,让观众心里有预期,有共鸣。其次《ASLS》采用了混杂的叙事手法,想象中夹着想象,回忆里包含回忆,虚虚实实,难以仔细分辨。于是故事凭空多出几重维度,节奏感应运而生在不同层次间流动,而不是干巴巴的‘我开始想-我想完了’。最后在于动画各元素的有机粘合,这是保证节奏的又一关键,就是不要出现中断。如果没有鸽子的衔接作用,混杂的素材放在一起不过是乱炖,缺乏章法,令人莫名,但有了这个粘合剂,它就成了五彩缤纷的陶片拼接而成的艺术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