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een Shot 2015-09-29 at 7.21.25 AM
「The best graphic novel I’ve read in years.」——Neil Gaiman

我看的没那么多,不敢打这样的包票,但是Scott McCloud的这部作品真的非常棒,是当下少数能让我一口气看完的作品。每个有着、有过艺术梦的人,都能从The Sculpter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所有心底尚有一丝对平庸的不甘,希望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点痕迹的人,都会与角色产生共鸣;被爱神之箭射中的人啊,无论内心的爱慕是成功还是失败,哪有不为剧中的一见钟情而感动的呢?还有书里写到的哀伤,命运残酷又恶毒的玩笑,又有谁不会一同饮泣?

——这些是写此篇札记的理由么?当然不!偶然发现已经有漫画在线网站放这部的汉化,觉得再不写,会被别人抢了头香,所以才动笔的!

Make a name for yourself, Okay?

这是主角David Simth的父亲,听到儿子立志成为雕刻家时,所说的话。「要出名」是漫画的主题之一。

David出生艺术世家,书香门第听起来非常美好,加个定语「默默无闻的艺术世家」,就有些骨感了。虽然家庭环境开明,一家子热爱艺术、讨论艺术其乐融融,柴米油盐却时有窘迫,圣诞节只能去一元店淘年货。面对孩子不满的嚷嚷,父亲只好以此情此景下空洞苍白的「不要生活得太物质」来缓解尴尬与无奈。David的母亲婉转地建议「不必因为父母是搞艺术的,就选择艺术道路」担心孩子未来物质上受苦是她的顾虑。

家庭灌输之外,David本人想要出名的信念也特别强烈。故事伊始,失业的他不愿接受死神建议的平凡人生。其实死神借David过世的叔公Harry的长相和记忆,找上门谈,是作为半个家人向主角保证一个小康安稳的未来,平心而论条件非常优厚。可主角就是没法想象自己过着两娃一狗、偶尔在地下室搞点创作的中产生活。他还在学校的时候,被买得起千里马的大投资家相中,曾短暂出名过。虽然不善长与人打交道,但还是想回到过去被评论界托在掌心,活在人群正中央的新星生活去。

David寻求名声的目的,并非Lady Gaga在Fame中唱的那样「I can’t help myself. I’m addicted to a life of material」。他是位纯粹的艺术家,物质对他有吸引力,但雕刻本身更重要。他要出名是因为自信拥有卓越的才华,华盖星就照在他头上呢,谁比他更有资格出名?David确实有才能,不过家人对他从童年起的无限度肯定与支持[1],还有只维持六个月的活跃在业界焦点的经历,令他过于膨胀——自我中心,作品太过私人化,除了才华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除了艺术也不知道世界有什么。所以他回答死神,为艺术可以献上自己的生命。于是死神赐给他一双雕刻家做梦都不敢想的能直接改变材料形状的神手,相应的只留给他200天的生命。

作品没有被认可,在潦倒中抓狂的David

Screen Shot 2015-09-30 at 4.37.04 AM David长时间生活在真空的瓶子里,家庭、学校,这些都是狭小的世界。当瓶塞打开,整个纽约,整个艺术界,整个世界朝他扑来的时候,他便不适应了。他开始害怕,自我怀疑,担心纽约千万个年轻艺术家里,自己或许并不特别。他做噩梦:走在街道上,每个擦肩而过的人都是和他一样的「Would-be artist」。百万个人,做着同样的梦,渴望创作、渴望被记住。街道上满是冰,而城市开始倾斜。大家都滑倒了,滑向城市的边缘,掉入无尽的空虚。[2]

当他翻开黄页,发现城里有好多人跟自己同名同姓,那种自己只是无名小卒,毫无特殊之处的感觉几乎把他逼疯。Scott以优秀的表现力画David在地铁站台对着双手狂吼的一幕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Art can change the world! Just very very slowly.

David是雕刻家,跟漫画很不同的领域。在画家Keith Mayerson和Christine Zehner的帮助下,The Sculptor成功地将纽约艺术界的游戏规则展现在读者面前。

不止纽约艺术界,当代fine art领域都是由资深评论家主导的。究其原因,fine art小众,跟文学音乐等大众艺术相比,专业度和门槛更高。大众者比如文学,作家收入主要靠版税,业界臧否固然很有影响,但是卖多卖少还是决定于普通读者的阅读体验。现在网络发达,读者自发的评论也是其他读者的参考指标,文学界在朝着越来越接地气的方向发展。Fine art的发展却是反向的。1900年以前的绘画,大家都能看懂,好坏容易判断,随着现代主义的兴起,绘画和雕塑就越来越难懂😖要理解当代fine art,需要专门买书学习各个流派的主张,还得研读艺术家的创作历史,一双有品位的慧眼也必不可少,如此才能摸出门路。除非是真的感兴趣,多数普通人不去劳那个神。

 「这些人想要的是专注、连贯,突出的视角。一个他人追随的新方向」

因为不好卖,所以现代艺术品卖得越来越贵。以绘画为例,能挂在画廊的作品,起码的定价也要$500,上千美元十分普遍。$200~300的作品通常不会挂在墙壁上,而是收拢在架子里,买家自己去翻。我的室友去加拿大旅游,想买幅风景画留念,才发现原来画卖得这么贵,只买幅巴掌大的迷你作品,大约20加元。在比较有艺术气息的城市,会举办消费者和创作者都翘首期盼的面对面直销的艺术展会,但是这样的机会不是特别频繁。年轻艺术家们也通过网络抱团,建立自己的社区,开发新的销售渠道,价格稍微亲民一些。但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有名望的画廊里,仍是每个艺术家需要面对的特别重要的问题。The Sculptor里学雕塑的富二代Finn都要挤破头,通过和画廊的艺术顾问Ollie发生同性关系,让画廊展出自己的作品。

David所在的雕塑圈子,由于作品的体积以及主流在抽象道路上越走越偏的关系,价格更高,买家更狭窄。非常有钱的收藏家、博物馆、政府或企业定制基本就是全部的主顾。画廊是连系雕刻家与买家极其重要的几近唯一的渠道。那收藏家、博物馆、政府会听谁的建议花费重金,又是谁来决定一个画廊老板是否有眼光呢?答案就是评论家。计划办个展的时候,David和读者想的一样,只要真诚、优秀,作品数量不是越多越好么?帮他筹划展出的Ollie却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评论家想要的不单是好作品,更要是可以写成评论的亮点。所以作品数量少,制造出苦心专营的假象,恐怕才比较吸引他们。David没有听从朋友的建议,换来的结果就是评价不高。

Screen Shot 2015-09-30 at 7.02.12 AM
 Truth-to-material 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信条。Truth-to-viewers是在画廊摸爬滚打的Oliie得出的信条。

虽说评论家艺术造诣不低,既然是主观解读,与创作者的预期定有落差。更别提人有情绪,学艺术出生的评论家,敏感的不得了,特喜欢搀私货。有圈子就有江湖,你觉得作品红得莫名其妙,背后是人家会运作炒作、懂得游戏规则。Scott借David之口,说看不上Jeff Koon的作品。我也看不上,俗不可耐!他的『气球狗』用不锈钢造出气球狗的外形,是拍卖价格最高的活着的艺术家的作品,真是气死人。但是呢,Jeff的女朋友,非建筑专业的Meg还挺喜欢Koon的Puppy,大该因为真的很显眼吧😭

David是艺术家,他比消费艺术品的人,更需要一套准则把好作品(他的作品)和差作品区分开。所以当别人没有附和着批评Koon的时候,他担心地问究竟是什么决定作品价值「But is it all just…FASHION? Are there any Absolutes??」对此,单身母亲、年纪不小才刚刚获得学位的Mira指着自己的心说「Sure! In here.」Mira的心态是非常理想的,艺术家要对得起自己,遵循内心的理念创作。Ollie则抱着社会人的态度说,反正外面的世界没有David想要的至高法则。这也为后来David和Ollie之间爆发冲突埋下伏笔。

社会在才能之外,对人还有种种要求,艺术界的规则也并非作品好就万事大吉。David只有200天可活,他没耐心去适应圈子的潜规则,就算时间充裕,他的艺术洁癖也未必愿意苟同。Ollie偏袒男友,选了Finn的作品后,深感被背叛的David断了让自己的作品通过画廊留存于世的念想,转而开始危险的创作。夜里,他就地取材,用道路和废置房屋的建材,在闹市区创作。他不再在乎即兴涂鸦般夸张的雕塑粗糙、欠缺深刻思考的注入。目的只剩下自己的创作、心声被看见。直接被大众瞩目,还用得着在意评论圈里糟老头的眼光么?以他自己的话说这是重见天日。不过依我看,这么做的同时,David把自己变成Koon的同类。漫画也有片段,他在反思这些以立刻获得关注为目的的速成品是不是他心中的艺术。David当上法外之徒的情节除了抢眼,带动剧情高潮外,也是对艺术界扭曲艺术追求的讽刺吧。

与环境荒谬结合的雕塑让人想起Motel art improvement里的改装画

Screen Shot 2015-09-30 at 12.01.36 PM

后来David与欣赏他作品的富太太Ms.Hammer重逢,才知道还是有慧眼发现那次评论糟糕的展览里的好作品的。评论家意气用事的观点并没有误导所有人。只可惜各种阴差阳错,现在才重和David联系上。只剩几天可活,已耗尽200天前所有心高气傲的David对Ms.Hammer说,他曾以为艺术可以改变世界,回头想真是太傻太天真。看模样年过6旬的Ms.Hammer真诚地回答「Oh, but it can, dear boy. Art can change the world! Just very…very…slowly.」这一慢慢,熬死多少艺术家啊。许多人,生前穷困伶仃,生后才为世人认可知晓。遭命运捉弄,到后世都无法留名的人就更加悲惨了。没有把生命献给艺术的觉悟,不要做艺术家!

Everybody gets forgotten. It’s like dying, just takes longer.

除了希望Meg不要死,David最大的渴望就是作品获得成功,为此他殚精竭虑。他最害怕的就是像父母亲那样,画的画没人要买,写的书没人要看,垃圾一样堆积在仓库里,然后被人遗忘。因为会死,所以想要被记住——我想这是人类许多行为背后潜意识的动机,比如说文艺创作,比如说追逐名气,又比如说繁衍。包括我在这里写着并非主业的博客,也是为了通过与他人分享想法,让自己留在世上的微弱痕迹存在得更久一些。

『哈里波特』有一句台词说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台词也不为过。魔杖店老板评价伏地魔「He-Who-Must-Not-Be-Named did great things…terrible, yes, but great.」重点不在terrible而是great,叫当时的我感到十分意外。看看,干出能让人记住的成就,多么重要啊👽有人喜欢记录自己的一点一滴,并不是方便回忆,而是为了留给后人。David和Meg躺在公园的草坪上,他兴头一起,用青草之下的泥塑出Meg的雕像,远看只能发现草坪隆起个包。Meg很感动,说把这当成我俩才知道的秘密吧,别写进日记里。David迟疑片刻,还是跳起来「Fuck that, I’m writing it down.」这种麦克阿瑟综合症[3]表现,侧面反映的是对被遗忘的焦虑。顺便加一句,The Sculptor没有多余的描写,每一处都是对人对生活的提炼,此细节,绝对是对自恋狂有深刻认知的人才想的出来!

个人收获最大的一段话

Screen Shot 2015-09-30 at 3.38.50 PM

然而执念于不被遗忘,就会太自我中心,缺乏情趣,漏掉眼前许多其他事物。比起普通的不被纪念的人生,更悲惨的是为了被纪念,而过度努力、么有珍惜现在的幸福,忽视了家庭和朋友,结果即没有流传于世,在亲友眼里的形象还不好的人生😥

漫画近结尾处,Meg对David的一番话,触动很深。她对一直在对抗遗忘的David说:

Meg「You feel like you’re fighting this losing battle – Because you are. Everybody gets forgotten, David. It’s like dying, it just takes longer. Maybe a lot longer if you’re lucky, but it will happen. You gotta accept it. Embrace it, even. Take some control. Make it your own. 你觉得你在输掉这场(和遗忘的)战斗,因为这是事实。每个人都会被遗忘,David。它和人终有一死一样必然,只是会比死亡来得晚些。如果你是个幸运儿(干出大事业,成为大名人),那么它到来得会晚的多,但终有一刻,无人能记起你。你需要接受这个事实,甚至拥抱它。你需要克制自己,让它尽量以你希望的方式发生。」

David「I can’t control what they remember. 我没法控制别人记住什么。」

Meg「No…But you can choose something they won’t. 是的,你不能…但是你可以选择不被别人记成什么。」

——这是我最喜欢的对「把握当下」的诠释。尽管做到很难,也要尽力尝试,实在做不到的,那就至少不去祸害他人吧😅

David曾看不起两娃一狗的中产生活,就算生命仅剩两百天,也自信能准备好心态。剩一个星期寿命的时候,突觉自己不想死,吓得都要哭了。剩五天可活的时候,看到已有孕在身的Meg举着朋友的小孩的一幕,想到自己死后,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他又得到安慰。可是就在离大限还有三天的时候,Meg出了车祸。简直是,我都替他觉得没法活了😾David拼尽全力,把他最珍视的场景雕刻出来,留下唯一一件值得惊叹的作品,然后中弹坠落。不知道如果他没有中弹的话,会不会好好过完最后两天呢?漫画结尾是与David同名的警察与家人的通话。听了错误新闻,误以为丈夫死掉的妻子激动地在电话那端说「谢天谢地,你活着!」用这句话做结尾亦是作者对「珍惜生命」的再一次强调。

The name they chose was Meg

Screen Shot 2015-09-29 at 7.45.02 AM

Scott在后记中分享了一些他的创作灵感,写在最后也是最为动人的是女主角Meg名字的来历。Scott的岳母Carol跟许多60年代的美国人一样有烟瘾,所以她最初的两个女儿都是早产儿。Scott的太太Ivy早产一个月,她的第一个妹妹Holly早产两个半月。Holly在保育器里的医疗花销两年后才偿清,终于还完的时候,全家人办了一个「我们拥有Holly了」的聚会庆贺。之后Carol戒掉烟,备足各种保障胎儿健康的措施,然而她的第三个女儿Pam,患有唐氏综合症。按照那个年代的惯例,Pam被送去特殊机构,但是Carol一直对这个决定感到愧疚,这件事在她心中留下的伤痕始终未能痊愈。在受挫和绝望的折磨下,她开始重新抽烟,结果她再度怀孕,这一次胎儿早产四个半月。

这么早诞生下来的婴儿成活率很低,医生很不乐观,但他们说如果这个孩子能坚持24个小时,那么还有一丝可能,她能继续抗争下去。于是Ivy的双亲决定等待24小时,再为孩子取名。24小时过去,孩子奇迹般地活着,给了父母巨大的希望,于是他们选好名字,登记文件。但是一个小时之后,孩子还是去世了。

——「The name they chose was Meg」

读完漫画看到Meg名字的来源,心境复杂,她带给别人对生命的巨大希望,但又早早离世给人留下断崖般的悲伤,漫画中的Meg便是这样的人。

虽然这篇评论里只在最后一节讨论Meg,漫画中她可不是花瓶,绝对是撑起故事半边天的人物。David爱上Meg是在他最落魄的时候。如果不是在他最脆弱的时候,他还会爱上Meg么?答案是肯定的,书里书外,谁不会爱上Meg啊!

Screen Shot 2015-09-30 at 10.45.39 PM
 Meg有注意到画店老板刚刚哭过

虽然写出来感觉很苍白,但这些套话一样的词,我很少会用。管他呢,套话在此!Meg是个热爱生活,开朗风趣,奔放有活力的人。她对别人的友善不是出于礼貌,而是因为她真的喜欢人,能看到别人好的那面,像对待亲人那样对待她的朋友。她梦想登上百老汇舞台,打一份信差的零工,车水马龙间自行车骑得飞快,还喜欢品尝街头奇奇怪的小吃。如果说这些尚且是有尝试之心,就能做到的事。那么她去治安不好的地带和流浪汉谈天,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别人提供一碗热粥、一夜屋顶,则是普通人看来,安全区域之外比较鲁莽的举动。但是Meg自有透过表象判断人本质好坏的能力,她也相信自己的眼光,所以才会收留在地铁站台像个疯子似的对着自己的双手喊叫的David,尽管之前他们只有一面之缘。

The Sculptor的时候,我可喜欢看Meg说话了。她从不遮遮掩掩,没一点做作,特别真诚,而且也不介意别人偶尔说错话。但是我更喜欢她能真正注意到旁人,毫不自恋的可贵品质。书中有处细节是她陪David去店里看他的作品有没有被卖掉。只是一会儿的时间,她就察觉老板其实遇上大麻烦。她对David说「老板对你很好,他都要破产了,还是想办法把你的报酬给你。」David满不在乎地回答「Mr.D年轻时候狠着呢,相信我,他不会有问题的。」Meg说「或许吧。但是你看到他的眼睛么?我想在我们进去之前,他刚刚哭过。」David无言以对。以为只要不为自认的才华沾沾自喜便不是自恋了?非也。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他人的疾苦冷漠不闻,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人疾苦的能力,也是自恋的表现。『文学少女』里有个名句「心叶,你一定不懂吧」常常被拿来作梗。现实社会里,绝大多数人都是「不懂的心叶」,忽视别人的好意,当成是理所应当,当别人陷入低谷,就以反正会好起来为借口,拍拍屁股走掉。作风大大咧咧的Meg在此处表现的细腻,让我对她大加分。

Screen Shot 2015-10-01 at 12.09.03 AM David像他许诺过的那样,在Meg想要把他推开的时候,没有离开她。

Meg也有脆弱的一面。她爱别人,也需要人来爱。露台上她以为David对她失去兴趣时,不想强人所难,又难掩尴尬和寂寞的样子,是她第一次露出不那么自信的表情。她有间歇性抑郁症[4],会情绪低落拒人千里,也会暴露对实现不了梦想的恐惧。然而她更怕的是因为抑郁症而失去别人的爱。所以两人刚交往的时候,她要David向他保证,在自己想要推开他的时候,别让她那么做。许下承诺的David那时候完全不清楚情况呢😵

Scott笔下David和Meg的恋爱有点日漫纯爱的感觉,有股美漫缺少的栀子花清香。David说Meg是星系,是亿万个亿万跳动的原子,超文艺的表白很有初恋的味道。更让人动容的是二人对感情的守护,当Meg向David暴露出内心的负面时,David能像Meg当初对自己那样,耐心地包容它,化解它。漫画中爱情让人变成更好的人,我不太看恋爱题材,但如果有比得上这部的恋爱故事,一定要去看呢😊

关于Meg,还想说的一点就是她是位非常坚韧的女性。上一节我就说很佩服她对「把握当下」的理解,不光是佩服她悟得透彻,更佩服这精神中所蕴含的对现实对生活的勇气。她在得知怀孕后,立刻做出生活改变的坚强与果决让我想到宫崎骏笔下的女性,她与David的对谈,又体现出不要做丈夫的陪衬,不会为爱情牺牲自己人格的独立性。后来Meg出车祸死了,我想每个读者看到这里都是非常痛心的。

Scott说David和Mag的故事其实来源于自己和太太的恋爱,他们已经结婚二十七年。现实生活中,Scott在Ivy成为他女朋友之前,暗恋了她七年😽我就知道,能特别打动人心的故事,往往取材自自己的经历。

结语

The Sculptor总共496页(算上封面等零零总总),在graphic novel中算长的,但也只有这个长度能容纳本书的主题。情节不冗余,文字流畅不晦涩。画面基本是黑白蓝三色,不能说画得很漂亮,但是对人物微表情的捕捉却很精准。虽然封面土爆了,绝对是值得拥有的佳作。Meg家里挂了一幅『龙猫』的海报,David的走马灯里有出现『幽灵公主』算是小彩蛋吧

 


※ 本文系漫书手札 35札 (版权页

※ 相关评论:The New York Times (不一样的视角和观点); The last pull(共鸣稍多的另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