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一年完结的『巴比伦的警长』从第一册出版伊始便备受赞扬,从评论界的诸多反应看,很有希望获得明年的Eisner奖[1]。故事发生在2004年,萨达姆被抓之后的巴格达。作者Tom King的CIA反恐经历令他有能力将战争、宗教、犯罪三个题材合为一体,带给读者有别于以往的阅读体验。
底格里斯河从巴格达流过,波斯语里它是「神的赐予」。在它南边80公里处是巴比伦城遗址,两河文明的中心,两代巴比伦帝国的古都。伊拉克妇女Fatima说那是人起源的地方「一切从这里开始,所有人。不是男人,人。文明的摇篮,巴比伦。」基督教里它是管辖众王的大城,巴别塔建造的地方,被审判的罪恶之都,『启示录』说「天使强而有力的高呼『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倾倒了。成了魔鬼的居所和各样污秽的牢狱,并可憎雀鸟的巢穴。』」书中这两段话概括了本作的气质,久远的、宗教的、暴力的、对抗和混乱。
本文以尽量不剧透的前提来谈『巴比伦的警长』的特色。
画面
本作的分镜非常整齐:3×3、3×2、4×1、5×1占据绝大多数篇幅,镜头的移动也很规律,两人对话就在两人之间来回切片,三人场景就在三人之间来回切片,甚至拉近和拉远的速度都是均匀的。整部漫画就像秒针走格「咔嗒-咔嗒-咔嗒」。强惯性的运镜掌控了读者的视线,每个镜头都是克制的,没有一个比另一个更有分量,每位人物都不可或缺,他们各自站定一隅,支开整个画面。画家Mitch Gerads将这种时钟分镜发挥得很好,『巴比伦的警长』里有好些令人忘怀的画面(参见下方幻灯片及相应评论)。另一方面,分镜的灵活度受限,人物的微表情生动有余,肢体语言则动感较差。部分段落或许也有为了容纳对话的缘故,特写过多而连贯不够。
01/P7: Chris试图劝服携带炸弹的女孩。视角在两者间轮流切换,反转镜头让观众离开旁观者的视角,而是以女孩的眼睛看她所看到的Chris,以Chris的眼睛看他面前的女孩。女孩紧抓长袍的特写,不仅是女孩不安情绪的表达,也说明Chris正紧张地关注着女孩的情绪。 | |
01/P13: 摆平麻烦的Saffiya让手下干掉了一个劫持医院运输品的伊拉克人。他没有钱,想用卡车上的货品养活妻儿,但是给其他各方造成了麻烦。白色大写的「BANG」安稳地立在黑方块正中,从图形的角度讲,醒目而从容。黑块从视觉上割裂了画面就像枪声撕裂了对话,像留白一样给叙事插入时间与情感上的停顿。 | |
04/P12: Nassir与劫持他的恐怖分子到清真寺礼拜。妻子Fatima已根据暗示蒙着黑纱在那里等候。不明就里的恐怖分子指着她,说美军的侵略造就了这样的寡妇,试图拉拢Nassir。当他们走过,Fatima拿出枪射死了劫持丈夫的人。镜头没有突然加快或放慢,仿佛上一秒、现在、下一秒般自然,枪击的突如其来反而得到了强调。 |
语言
有时『巴比伦的警长』让我想起电影『00:30凌晨密令』,比如第7册里拷问囚犯的环节,又比如第10册里头戴夜视镜的午夜突袭。不过出现既视感的次数很少。大部分反恐题材只代入美军视角,当地人如何对他们投以厌恶疏离的眼神,官僚如何给他们的工作使绊子,军事行动如何充满了危险。Tom Kings想要讲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故事:这里是巴格达,是的这里有美军,但更多的是伊拉克人。主角三人中,1个美国人,2个伊拉克人;重要角色里美国人和伊拉克人大致对半。有很多伊拉克人之间的对话,让读者有机会去接近当地人的思维和模式;同时也有伊拉克人和美国人之间的对话,揭露出一些微妙的东西。
![]() |
Saffia向Nassir转述Avicenna的证明 |
「不, 我的花, 我不认识他」看到这里,我有些意外。Nassir在跟妻子Fatima说话,他叫她「我的花」。我没料到一个接近六十岁,手上沾满血的人,说话能这么动听。漫画里伊拉克人说话很有文学修养。当他们放低姿态故作谦卑时,话语比别人更恭顺。Saffiya对未来求得着的酋长说「阁下,我完全了解。我请求你,在你的允诺下,让我找到解决的方法。」当他们心怀怨恨时,话语比别人更强烈坚定。Fatima回应Saffiya「他们攻击了你,他们也如此对我。很好,找到他们,然后我们杀死他。」她还说「我们不是蹒跚的儿童,我们是伊拉克。我们为人负,我们定要负负我之人。」就连诱骗的话听起来都那么迷人「我的兄弟,你定要知晓,你我相同,都是战士。我感觉到它,它要来临。我不愿做引火石。我会和你一道,成为火焰。」
伊拉克人说话简洁,断句精确,他们的嘴唇被宗教烙印过,依照特殊的韵律翕动。我读过简写的圣经故事,并不赞同其意欲表达的教条,奇怪为什么那么多人依然痴迷它。然后我又去读了一点『圣经』,惊叹于它的文字,它跨越理智的轰隆。你可以指责宗教经典的逻辑缺陷、误导和欺骗,但你无可否认它的感召力。『巴比伦的警长』里没有好人,然而宗教化的语言让伊拉克人的残暴显得不那么邪恶,现代的英文口语却让美国人的阴谋显得更加卑劣。语言不只是包裹行动的外衣,它向下扎根,让执行者为行为找到听起来高尚的理由,着实可畏。
书中有几处宗教话题展开的片段。Saffia和Nassir在第9册的对话,扼要地阐明1000年前的伊本.西纳如何区分了本质和存在,并提出神就是诞生一切存在的必须的源头。让读者有机会一窥中东文明的根须。也有对宗教的反思:第6册,Hassan从教义里的真主唯一论,感叹伊拉克人信仰着的神变了又变,总在等待拯救,悲哀于人的愚蠢;第12册里的寓言,皈依基督教的穆斯林去了趟道德败坏的罗马,反而更坚定了皈依的信念,折射出宗教扭曲的逻辑。但并非以无神论者的方式,而是他们自己的、能被更多信教者接受的方式。这些更开放的有关宗教的内容让我联想起『犹太长老的猫』,那是欧洲的作品。
主题及其他
『巴比伦的警长』有太多可以解读的角度。巴格达是混乱的,混乱之下又有着清晰的因果报应,每个人都只是锁链里的一环,让别人吞下果的同时也种下自己的因。你可以从人性轮回的角度去说这个故事。巴格达是多宗教的,它的仇恨有许多枝杈,什叶派的间谍用假情报让美军杀掉了一家子基督徒,美军又借助什叶和逊尼间的仇恨为基督徒报了仇。你可以从宗教冲突的角度去说这个故事。Tom King最喜欢的角色Saffia是有美国背景的伊拉克人,在战后获得相当的权利。他们过去被驱逐,现在回来,要从美国人手里拿回本属于他们的国家。你可以从政权更迭与重建的艰难说这个故事。书中死了太多人,现实里死的人更多,人们无心相互了解,迈出那一步的Chris在洪流中势单力薄。你可以绝望地质疑整个战争,也可以带有希望地说有解决的道路。
Tom King在下笔的时候立定目标要表达这些么?作为特工,他在那里只待了一个半月。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任务里有些与战后伊拉克相关的部分。他内心渴望写这个题材。或许整本书只是启发过他,在他记忆里留有深刻印象的片段的集合。一段特别的经历、过关的叙事技巧,读者们自会跳进去不断挖掘。我犹豫了两天该给『巴比伦的警长』打四星还是三星。现有的四星作品里,有些已经觉得打高了。本着让更多人高兴的想法,还是给四星吧。
漫画里有些细节注意到了会觉得作者真是用心。第6册,坐在狮子笼外的高台上的乌代的裤裆。第9册,摆在茶几上的Time杂志。相信比我仔细的读者能注意到更多。
※ 本文系漫书手札 39札 (版权页)
※ 相关内容:超級英雄疆域之外(从犯罪漫画的角度解读)Tom King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