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封文案上「理解白人为何愤怒」并不精确 |
本不在当下的阅读书列,但是拿起来就放不下。一口气读完不说,还罕见得读了出版社请人写的种种前序、后记。如果你和我一样为美国16年大选结果忧心愤怒,同时对Trump的基本盘作出的选择缺乏理解,那么本书向你打开一扇窗。透过它得以窥见全然迥异的成长生活模式。
本书出来的时机很妙,正值美国的社会割裂被大选公开化,右派群魔乱舞、左派慌乱迷惑。相当多的人包括主流媒体在内都知道事态严重,却无从下手解决。看到智库分析的一堆堆数字和各层级交流平台上的骂战,愈加觉得社会两极间的鸿沟无法消弥,前景一片灰暗。『绝望者之歌』的作者J.D.Vance出生铁锈带的乡巴佬家庭,后成为耶鲁法学院的学生。他将自己触目惊心、但又较很多乡巴佬孩子幸运的成长经历写出来,揭示仅靠改变社会结构框架并不能缓和的问题。为有志改变社会、拨乱反正的人提供新视角。本书窜红可谓水到渠成,与作者是好事,与眼下的美国社会也是好事。
单纯当小说读也可以。只是如果忽略它之所以备受关注的时代背景,纯文学的阅读体验和收获肯定会大打折扣,沦为另一个距离遥远的有趣故事。
自省之书
J.D.Vance的家族发源于肯塔基州山区,位于阿帕拉契山脉南段[1],是苏格兰-爱尔兰裔劳工的一员。无论美国的经济体系如何随时代前进,他们一直位于产业链条的末端。从种植园的临时工,到佃农,之后是煤矿工,现在是工厂黑手。一九五零年代到一九八零年代是美国劳动密集产业的黄金期。J.D.的祖父母是第二批从阿帕拉契迁徙到中西部谋生的移民大军中的一员。祖父进入钢铁大厂Armco做工[2],家庭经济短暂得上升为中产。工人阶级的收入乘着产业腾飞的东风扶摇而上,但生活水平短暂的光鲜增长下价值观并未改善。祖先们冲动暴戾的生活方式,他们几乎全盘继承,让其在社会变化的道路上格外脆弱。
一九九零年代,美国经济进入互联网时代,劳力密集产业开始向海外转移。仰息传统制造景气而繁荣的地区走上破败之路。工人阶级在收入和就业前景的巨大挫败面前,没有韧性,两眼抓瞎,破罐子破摔。现代社会的毒品泛滥更是让众多工人家庭的处境雪上加霜,跌到比起飞前更低的位置。以作者的家庭为例,母亲贝芙高中毕业诞下头胎、中断学习,换过十几位男友,五任丈夫。她会诚心地向孩子们道歉百万次,也会在情绪低潮时把车子开到时速几百英里,打算跟激怒她的十二岁的作者同归于尽。
J.D.Vance对狂风般呼啸的成长史作了详尽的记录,其中也不乏家族成员令人心碎的挣扎。然而本书核心并非卖惨求同情、求理解,或者将自己阶级的失败归咎于其他阶级和政府身上。在『绝望者之歌』中,作者对工人阶级的处境主要进行了两点反思。
第一点是白人工人阶级眼高手低,惯性推诿,对自身缺乏正确认知。
书中多处讲到白人劳工尤其是较年轻的一代,丧失了勤奋工作的能力,却自以为勤勉。比如在瓷砖厂工作的鲍勃「每周旷职一次,平常也老迟到。此外每天还会去上三四次厕所,每次都超过半小时。」经理曾好心请他怀孕的女友做一份接电话的清闲工作增加他们的收入,结果这位女友的工作态度也很差。「每隔两、三天就旷职,从不事先通知,反覆被经理告诫后也无法改善。」短时间内因消极工作而被解雇或离职的人当中还包括鲍勃的表亲。当鲍勃被解雇,他还对经理大发雷霆「你怎么能这样对我?是不知道我女友怀孕了么?」
类似自我感觉良好的还包括作者家的邻居。「我有一位邻居一辈子都靠福利津贴生活,时不时还会要求我外祖母借车给她,或者提议用食物券换取珍贵的现金。她也会谈及勤奋工作的重要,『太多人滥用政府资源,害真正努力工作的人无法得到帮助』她虽然一辈子都没工作,却显然是个例外。」
上述不是个例。作者总结了他出生地的情况。「中央镇的人一天到晚谈论工作的重要。但你只要在小镇走一圈,就会发现百分之三十的年轻男子的每周工时少于二十小时,但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这样就是懒惰。」
我在最近的新闻报道上也看到类似的讯息。『纽约时报』对暖风公司Carrier的工人家庭进行追踪采访,最新的报道是两天前的『At Carrier, the Factory Trump Saved, Morale Is Through the Floor』。在Carrier工作多年的老工人们对糟糕的出勤率非常担忧。Robin Maynard负责一条统共十四名工人的流水线,将控制板安装在炉子上。有一人缺勤乃家常便饭,一下子三个人都没上班的情况也非罕见。
J.D指出学界和精英们在谈到劳工再就业时,切不能忽略劳工阶级自身的问题,将这些社区的苦难归结为外部原因是过分简化了。『纽约时报』的追踪报道也反应出主流媒体对铁锈带问题的持续深入。大选后,被结果震惊的媒体们纷纷从产业转移、劳工教育水平等社会结构的「硬体」上找原因,试图思考出意图良好的公共政策和政府计划来解决问题。现在,他们正逐渐接近J.D.的想法。如今在劳工阶级身上弥散出的失去行动力、怪罪他人的习性才是更基础也更严重的问题。
第二点是看到了工人阶级典型的家庭氛围对他们自身和后代的伤害与妨碍。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老师,也是永远的教室」这道理在每个时代、每种文化中都有表述。然而这老师、教室应该是什么样的,鲜有家长搞得清楚。局外人轻而易举就能发现的不妥当,对于浸淫在酱缸里,耳濡目染的人来说却没什么不对。还会把不正常当正常,一代代传染下去。作者的不易在于年纪尚轻便已能够重新审视和思考所属阶级以为是理所当然的行为和习惯。他的第一手亲历,也大大拓展了局外人对他们困境的认识,这是仅凭有限的日常接触和媒体覆盖难以实现的。这第二点其实就是对第一点的进一步思考。
白人贫民现今面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几代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稳定的家庭给下一代造成的不利影响。童年时经历创伤的孩童成年后精神健康和行为上的问题也较多。而且没能在需要学习的时候安心学习,也会错过上升通道。媒体越来越多地提及未婚妈妈的问题、幼童被半遗弃得交给祖父母监护的问题,把它们当作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病症。人们一回忆起有点辉煌的过去时,就被集体催眠了,尽情美化起来。其实啊,问题一直糟得很。
贝芙并非家族的第一代未成年妈妈。J.D超强悍的外婆邦尼十三岁便怀了孕,在丑闻压力下十四岁时跟着十七岁的丈夫,从故乡肯塔基搬到俄亥俄。被生父放弃,再扔给祖父母照料的童年也并非J.D一人独享,他的外公,他的生父都是这么过来的。
这部分美国人自诩最看重家庭价值,会拿电锯割侮辱母亲名声的商业伙伴,逼着对未婚妹妹想入非非的青年吞下棉质内裤。他们自豪于不借助法律,靠自己的血腥搞定问题、保护家庭。一个个顶天立地的正义使者。但同时这些家庭几乎无一例外的存在家庭暴力。伴侣间彼此羞辱、吼叫、互斗在中产工人社区频繁上演。很难不让人在他们对外的光荣和对内的混乱间建立某种联系,并质疑其家庭观的内在矛盾。
书中澄清了一些甚至在中国都流传甚广的刻板印象。比如很多人以为美国中部南部信奉基督教的虔诚劳工中产是自由化的西方世界里最后的家庭价值守护者。事实却无情打脸。在被国人误解为最浪漫自由的法国,孩童母亲伴侣三位(或以上)的比例是百分之零点五。全欧洲最高是瑞典,百分之二点六。而在家庭至上的美国是百分之八点二,在工人阶级中这个比例更高。
跨世代的家庭环境的缺陷被肯卖力气就有好收入的年景掩盖。到了知识经济的二十一世纪怎么都遮不住了。贝芙染上毒瘾,总惹上麻烦,父母得想办法把她保出来,期望她之后能变好。某一次,又是这样的时刻,J.D那年轻时酗酒成性、会抓起圣诞树从后门丢出去的外公「突然把脸埋进双手中,作出吉米舅舅从未看过的举动:他啜泣起来。『是我害了她。』他一边哭一边不停说,『我害了她、我害了她,是我害了我的宝贝小女儿』。」
J.D花费大量篇幅讲发生在母亲身上以及母子之间的事。透过他对母亲复杂的情绪,读者可以感受到他有多么渴望整个工人社区能正视他们一直回避的家庭环境问题。
正确之道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阶级固化是所有社会都面临的问题,困扰着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从这个角度讲,『绝望者之歌』并没有新鲜的内容。如何把这个壁垒敲薄一些,J.D.的观点其实可以直接从他自省的两点直接推演出来。
他首先肯定了政府已经投入的试图改善贫困人口的大笔资源,比如给贫寒家庭的青少年各种奖学金和低息学生贷款,给贫困老人的津贴。也对个别现行制度提出意见。比如建议儿童服务系统应更加人性化,以给孩子提供身心安定的环境为宗旨。政府要求双亲失去抚养权的孩童必须待在持有职业证照的寄养家庭里,死板的要求把孩童的亲近家人都拒之门外,显然是对现实缺乏考量的做法。书中还提及对「韧性儿童」的研究,如果没有条件处在稳定的家庭,但只要有一名关爱的长辈的社会支援,也能反转人生。政策之外多给予一些软性支持是本书思考的方向。
但根子还是在于那些人口的家中。正如社区老师说「政府希望我们当这些孩子的牧羊人,但他们都忽略了,这些孩子的父母是虎豹豺狼」。书中一份数据点出「白人工人阶级是美国最悲观的一群人,不但比许多穷得令人难以想象的拉丁美洲移民更悲观,甚至也比物质条件比他们落后更多的美国黑人更悲观。」所以最关键的是出身底层的白人族群别再耽溺于受害者心态,需要抛弃对改善生活毫无作为并将失败迁怒于外部(其他族群、社会、政府)的态度。
Trump为代表的野心家,瞅准机会,将自己打造成反精英反体制的形象,挖空心思散布充满阴谋论和白人至上的危险论调发酵「错的不是我,错的是世界」的情绪。这种拿短期的利益当幌子,嘴上说要振兴工人阶级,实则是不吐骨头的利用当然也与作者的理念相悖。本书出版的时候,正值总统初选[3]末期。书中未见对当时任何一位总统候选人的直接意见。但在第十一章,J.D.表达了对亲友间扩散的离谱阴谋论的担忧[4]「如果只是凭借自由意志选择不信任政府政策,那还算是民主社会中的健康行为,但以上这些都是针对社会体制的非理性质疑,而且有主流化的倾向。」
Trump就职后不久,曾大肆宣扬自己阻止了Carrier将位于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工厂迁往墨西哥,是1350名工人中保全了工作的那718名的大救星。Robin Mayard当时感激道「只要Trump是总统,我就有份工。」赚够了舆论资本,Carrier的工人们便从他的推特上消失不见。去年7月,Carrier裁掉约300人。今年一月,又裁掉215人。Carrier做出过一定的努力,提高加班工资返聘裁掉的150名员工。当管理层提醒工人的旷职问题时,一位拿着$23.88时薪的领班Roell有的只是对公司的厌弃「他们恐怕会用工人旷班作为借口关闭工厂。他们对提振工厂士气毫无作为。」
整个共和党面对Trump崛起逢迎不作为。作者对此亦间接批评「如果想有所改善,得学会做出更正确的决定。但如果希望他做出正确的决定,首先得让他拥有一个必须不停质问自己的环境。(中略)正因如此,今日保守派(我是以其中一员的身分发言)的论述无法解决大部分支持他们的选民的真正困境。他们没有鼓励这些人积极参与社会,反而促使他们疏离社会,而正是这种疏离感侵蚀了我与同侪迎向未来的野心。」
2017年,面对保守派媒体的采访,J.D直言自己不是Trump的支持者。这样的共和党青年意见领袖,请再来一打。
※ 博客来购买链接
2 comments
御宅暴君 says:
Sep 10, 2018
居然讨论政治起来了;我很好奇你怎么读到这台版书籍的。
mjmk says:
Sep 10, 2018
我一直有从博客来买书的习惯惹。这部大陆也有卖,扫了一点开头,台版的翻译更讲究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