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博客文章禁止转载,私下有沟通的除外,具体要求请见Copyright)
西方民众至今仍对Manga一词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就连牛津英文词典(OED)都犯了错误。OED里Manga词条的定义是 “科幻奇幻题材的日本卡通书籍和动画”,人们谈到Manga,脑子里冒出的多是 “所有人物都有着婴儿似的大眼睛” “杂志和电话册一样厚” “上班族搭乘地铁或电车时的读物” “全是性和暴力,里面的内容无非乳房和触手”。实际上Manga(漫画)一词不包含动画的部分,涉及的题材涵盖了想象力所及的各个领域,而不仅仅是科幻奇幻。Manga因为来自日本,因为是漫画,依旧承受着西方大众的普遍质疑。
1951年,负责战后日本管理和重建达6年之久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因为和总统杜鲁门在朝鲜战场上的严重分歧,被突然召回,日本民众像对待英雄一样欢送他。然而这份尊敬一夜间蒸发了,在参议院听证会上[1],麦克阿瑟以恩人自居形容日本人像十二岁的男孩。尽管他想表达的是日本人善于跟随新事物因此比德国人更可靠,但他粗糙拙劣的比喻激怒了日本人,他们认为这句话语带侮辱。无论如何,麦克阿瑟的话很大程度上揭示了西方人对日本的看法:孩子气、不成熟,非常依赖半伙伴关系的控制者美国。

※来自『Manga: sixty years of Japanese Comics』1944年,美国漫画中恐日的反映
多年间,这个古怪的念头支撑着西方的优越感。到了1960年代因为日本在电子产品和汽车工业上后发制人的崛起,幻影终于被打破,‘日本制造’ 不仅占领大片的世界市场,还是优质和创新的代名词。不足20年,日本出其不意地发展成为经济帝国,欧美对它即担忧又嫉妒。当年的 “十二岁男孩” 俨然长大了。
西方对这种恐惧不知所措之时,通过报道日本 “夸张的,异世界一般” 的漫画,似乎找回了些骄傲。1970年代早期,旅居日本两年的小说家、女性主义批评家Angela Carter对撒旦的兴趣超过了她所阅读的漫画的程度,吓坏了从英国杂志New Society上阅读她作品的读者。1975年,美国旅行作家Paul Theroux的小说London to Tokyo的虚拟火车旅途中,主角被邻座女孩留下的漫画书里斩首、食人、人象圣.塞巴斯蒂安一样全身戳满了箭等故意伤害罪行恶心得七荤八素。不像文学、电影、甚至是流行音乐和足球,任何人对Manga发表看法都被认为是真知灼见,无论他/她是否真的了解Manga。
1980年代,日本开始出口少量的漫画和动画作品。有一张图被反复使用概括了西方对日本和Manga的轻蔑,画中一位西装笔挺搭乘地铁的工薪族全神贯注地阅读暴力色情的漫画杂志。1987年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头条嘲笑道 “日本的成年男子居然还在看漫画、还抱有幻想”。这被认为是“十二岁男孩”的表现,只不过这个男孩有一副成年人的身躯,品位低下残暴。

Ax (日本地下漫画)的封面用的便是吉田光彦的作品
Manga一词进入英语词汇时就带有相当负面的色彩,原因恐怕是Frederic Schodt里程碑式的作品Manga! Manga!对该词的解释 “man(漫)代表 ‘无意识的’ ‘不由自主的’,ga(画)代表图画。漫画一词最早被日本艺术家葛飾北斎1814年用来称呼自己的草稿,到18世纪在日本境内被普遍用来称呼内容零杂的书,”Schodt补充说,“man(漫)还有第二个含义,即‘道德沦丧的’。” 媒体和评论界对这第二种含义大加宣扬,“不负责任的图画”由此而来。
势利眼地对待文化非常普遍,日本本土亦有发生。1991年,作为英国日本文化艺术节的一部分,牛津现代艺术博物馆(Oxford’s MOMA)打算展出一批风格各异的漫画绘画作品,日本赞助商对主办者意欲囊括更多成人向的作品感到不快。MOMA拒绝妥协,这个项目泡汤。受这件事影响,独立的小画廊Pomeroy Purdy举办了一次漫画绘画展,它选择的多是边缘的极端前卫的作品,其中的一些令人不安,比如吉田光彦的一幅画中少女被长着阳具状角的犀牛追赶,如Daily Telegraph所言,正中了西方认为日本漫画不值得被严肃看待的观点。
2001年,在英国的第二次日本艺术节上,由于Manga的流行,日本主办方第一次将它和传统艺术能剧和茶道一同展出。其中在巴黎和鹿特丹都参展的4位漫画家的作品由于考虑到英国人接受度的关系被撤下。这一举措成了评论家的口实,他们提醒大众Manga是色情的,尽管展品里只有一副有露出的胸脯。一户人家在布莱顿看完画展后投诉,这幅画立刻就被盖了起来。
类似的偏见也闹出过笑话,2002年1月10日的New York Times中一篇报道断言日本人因为总是阅读漫画所以读写能力低下,后来这篇文章被迫刊登撤回,因为日本的平均读写能力远高于美国。
从某种角度讲,Manga的确是“不负责任的”,其中大量不受约束的个人思想让它能与现实,与读者的欲望直接对应。它的“不负责任”可能是其最大的优势。
网友surveyorK的一篇博文 關於「日本動畫對於美國成人動畫的影響」的探討 可作为本篇话题的衍伸阅读。
这个读书笔记系列在首页的Menu上有专页 Manga&Cartoonists/ Manga Research
12 comments
眼镜熊 says:
Dec 16, 2012
很有意思,跨文化研究很必要。好文章是激发深入思考的最佳引发物。
长久以来,“成熟”对“不成熟”的霸权,也就是“现实力量”对“幻想力量”的优势的具体实现。大多数社会鄙视幻想,崇尚现实的力量,因此主张Manga是低下的文化,实在是人类从以战斗为生的古代遗留下来的必然的价值观。
这么说起来,宗教这种被允许的幻想,其核心本来就是功利性的,如果不能辅助“现实力量”的实现,宗教也就不可能受到肯定。因此,在古代,纯粹是为了精神愉悦而进行的幻想大都不能另起炉灶,必须合于当时的宗教系统,或者艺术传统。比如,某一时代的艺术只允许你画人像,那么那个时代的人就只能画人像,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画得好,这就是当时能获得的最好的幻想成果。
后来大众媒体把宗教的独一性给取代了,但是价值观的转变还要滞后个几十年。
我感兴趣的倒是,让这个Manga实现对现实力量‘釜底抽薪’的究竟是什么?从什么时候起,它的渗透终于变得不可逆转了,现实力量不得不承认这种新的自由主义。
眼镜熊 says:
Dec 16, 2012
进一步延伸一下,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如果一少部分‘自由幻想’被一大部分‘功利幻想’镇压,就能使‘功利幻想’得到效用(因为它的效用跟占优度有关);而‘自由幻想’的比例提高到一定的阈值,就会使‘功利幻想’因为混同而丧失效用,这时再费力进行镇压也得不到利益。就是说没有必要再进行区分。我需要再严格的表述一下这个观点。
mjmk says:
Dec 16, 2012
感谢对本系列的支持。
在我看来,将漫画地位低简单的归因为‘功利’对‘自由’的‘镇压’,未免太贬低主流艺术,也未免太拔高漫画了。另外宗教跟单纯的功力幻想也有区别,尽管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和限制跟维持教义的流行、不断了财富来源有相当关联。
日本的Manga和Anime被人看低的现象到现在也有,原因之一恰恰是很多漫画和动画太追求功利,太迎合受众的需要,走向感官和暴力(underground)的比例比其他领域更大;在文章所描述的年代(基本可以延续到现在)西方因为排日,媒体刻意只抓着Manga感官暴力的那部分不放,并且将其夸大为Manga全体,留给大众的印象于是更不好。绝大多数人批评漫画(日本和西方的)不是因为它爱做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因为它爱做暴力和色情的幻想(在Underground comix里也提到了审查制度CCA出现的背景),当然这种不够全面的偏见对整个领域会矫枉过正。虽然说感官和暴力比起其他幻想更具有动物性的本能冲动,但因此说它们比其他幻想更‘自由’是不合适的。
之所以此现象在漫画领域比别的领域严重,一方面是其创作成本较电影和真人电视剧低,因此有了冒险的空间;相比于成本更低的文学和绘画领域,它又缺乏一个评论界机制来限制。Manga的从业人员大都不是专业人士(而且平均的受教育程度也不高),也是它受到排挤和缺乏评论机制(一般来说评论界对其评论的对象是有利的,不仅有巨大的宣传作用,也会让整个环境更为专业规范)的原因。Manga被小看是精英文化和草根文化间矛盾的体现,而非‘自由’对抗‘功利’。
你提到反映‘现实力量’的艺术多受到社会肯定,很多时候是如此,但我认为这背后的逻辑并不是因为‘现实力量’具有更大的经济学效用。文学作品的经济学效用只取决于其受众愿意支付的报酬,而非其内容是弘扬‘现实力量’还是‘自由幻想’。Manga直击读者需要,其经济学效用明明是更大的。背后的逻辑其实是心理学的,人们会将一个人的幻想和他对幻想的偏好与这个人的本质相联系(比如沉溺于漫画和动画的御宅族,社会对其的担心是因为将御宅和neet联系在一起,认为他们没有自己养活自己的干劲),虽然这种联系有时并不恰当,但也有合理之处。尽管一个人有暴力和色情的幻想难以避免,但是会对他人和社会做出侵害的人,他们的幻想的确总是停留在暴力和色情领域(尤其是青少年阶段,受暴力和色情影响大)。社会大众并不是轻视自由幻想,而是在担忧幻想背后的作者和读者,恐惧的因素远多于功利。你所说的‘霸权’是社会为了保护其成员尤其是自我保护力差的成员(儿童,女性,老年人),对每一个个体需要进行约束在思想领域的侧面体现。在我看来这不应该用简单负面的‘霸权’一词来概括。
日本ACG经历过许多起起落落,比较近代的“宫崎勤事件”是让整个业界受到重创的事件之一,为了重新振作acg界也试图自我约束,这不是简单的‘现实’对‘幻想’的‘霸权’,并不是因为acg太火爆了,所以要灭灭它的风光。在西方,Underground comix遭到法律禁令,是因为其内容已经彻底走向毒品、性和暴力,也不是因为它盈利过多让其他主流艺术分不到羹。这些政策和约束的出现不是你所说的为了让‘功利幻想’得到效用,你所说的无需区分的情况也没有在Manga的巅峰时代出现。幻想与人性的联系,以及一个社会如何判定这种联系,还有Manga本身的题材分布,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脱离开社会和历史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文化现象不恰当。
如果阅读过艺术史(我看的主要集中在绘画领域,音乐和文学的领域应当类似),就会发现,许多单纯追求‘自由幻想’的运动,尽管对开拓艺术表现手法存在意义,并能改变大众的审美,繁荣时间都很短,最后往往走向失控并自行衰退,尤其是当它降低了对专业度的要求的时候(最典型的例子是波普艺术)。尽管Manga作为整体承受着偏见,Manga里的优秀作品,如手冢治虫的诸多著作,一直被主流大众给予很高的评价,其影响早就超出Manga领域。个人认为幻想想要获得比扩展表现技巧更多的价值,需要依靠优秀艺术里更深层次的思想,‘自由幻想’之‘自由’没有天生的优越性。
另外,我必须说西方绘画史没有让画家只画人像的阶段,尽管相当长一段时间,大量的绘画集中在宗教领域,但那也是因为只有有钱有名望的人请得起画家,而这些人又都和宗教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只有和宗教相关的机构才提供专业的绘画指导,所以画家本身也习惯于宗教题材。但即便是宗教人像最流行的阶段,同时期还是存在大量的风景画和其他种类的绘画。如果画家想画别的题材,没人拦着他们(早在超现实主义成为主义的几百年前,就有人画过超现实主义的画,画家并没有遭到恶劣的对待,作品也完好的保留了下来),只是顾客不那么多、酬金没那么丰厚而已。后来当有钱的乡绅也成为买画的主顾,自然就多了许多面向新兴资产阶级的画作。绘画界‘老’对‘少’的排挤,多是绘画技法理念上的差异(审美的区别)。为了精神愉悦而进行的艺术并非不可独立,很大程度上,音乐就是一种纯粹的为了精神愉悦而出现的艺术。
眼镜熊 says:
Dec 17, 2012
哦呀,好长,这才算是真正的读后感吧。讨论讨论不是挺好的吗。
我必须解释一下我的观点和方法。我的方法论属于抽象化和模型化,不是对于现实的包罗万象的反映,而是取出我为了说明观点最重要的部分。就像研究物理一样,抽象成质点和力,在研究一部分力的时候忽略另一部分力。所以我在这不谈幻想以外的力量,像道德偏好对欣赏偏好的影响,艺术偏好与生存能力间的关系,艺术与人性的关系等等。
那么根据以上观点,我继续阐述我的观点。
首先,我的观点包含这个意思:‘艺术自由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是融合为一体的。古代曾经有过为了神的创作,现在就都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而创作。这种为了人欲的创作也有一个市场在撮合作者和读者,那么从经济的规律出发,可以想象到各种欲望都会得到满足。由此可知作者创作什么和读者爱看什么之间是有双方向的因果性。类似的,以前艺术的欣赏也是神圣的,学术的,注意,这蕴含着‘不神圣不学术的欣赏不被认为是欣赏’,所以有一种‘霸权’控制着人们怎么看艺术。现在自由了,任何人怎么看都可以是欣赏,有了这种改变人们才能遵循自己的本能行动。总结起来一句话,进步大于退步,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
其次,这个‘宫崎勤’事件,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Manga被‘污名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因为杀人事件即便跟某种艺术宣扬的东西有关联,也不是只有这一个条件,。媒体不做严肃反思而直接把责任推到Manga上,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行为。如果这种必然关联真的存在,就应该由法院作出Manga应负责任的判决,实际呢?无论社会怎么看,都无法阻止自由化思潮的发展,
类似的污名化可以在性别社会学里找到,比如反对男同性恋可以找到一个非常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男同性恋传播艾滋病’,这个在今天看来非常可笑对吧。因此我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心理卫生的发展,排除Manga的污名化,使人们安全欣赏‘精神毒品’是完全有可能的。那这么说我是否代表我支持毒品合法化呢,不幸因为毒品的毒性是确定性的,生理性的而非精神性的,所以除非发明出无毒性的毒品,它是无法去除污名的。
再次,艺术观上,我持艺术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高明与否之分。因此我必然反对传统艺术高于现代艺术,这个超出讨论范围了,不再扩展。那对于艺术史中出现过的各种约束条件,主要指“什么被归类为艺术创作,什么不被归类为艺术创作”的界定,因为就是史实,我不需要还原史实,没有必要引入多余的麻烦,只需要举出假设的例子即可。再补充一个逻辑,在现在看来属于‘地下艺术’的,在当时可能并不被承认是艺术,不然干嘛‘地下’呢?我的观点包括了“题材的解禁是全体解禁的一部分”这一逻辑结果。具体到日美,可以解释为美国和日本有不同的约束条件,美国认为日本的约束条件太宽松。
最后,我界定一下‘自由幻想’的意思,‘自由’指最宽泛的自由,即不受约束之意,类似于‘言论自由,思想自由’,是一个政治概念,不是‘自由联想’或‘自由探索’的意思。
其他无关观点不做扩展。(貌似我已经和自由主义脱不开干系了,请不要给我贴标签哦)
mjmk says:
Dec 17, 2012
你这么说我就了解了你的本意。我同意社会对思想的包容性会越来越好,也就是你所说的自由化发展,这的确是市场化经济下的主流走向。现在萌经济因为是数量庞大的经济活动,趋利的作用下,经济低迷的日本社会对acg也更加重视起来。但同时应该看到这是与人们对事物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且对不良问题的解决方法越来越到位同步的。 换言之就是思想的自由是有代价的(市场经济也要有很多配套的法律才不至于乱套),这个代价就是社会对人类行为的约束越来越强(这个进程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的历程就是一个约束的过程)。过去同性恋被妖魔化,现在就不会,因为人们发现同性恋不会给社会带来真正的危害,这是一个恐惧得到消解的过程。之前的评论里用到‘霸权’‘压迫’这样很大的词,我觉得有点 ‘用政治化的口吻来批驳政治化’ 的感觉。
宫崎勤事件在acg这边被认为是诬蔑了Manga,其实这和媒体方炒作全是Manga的错的绝对性言论有什么区别呢?明明有心理学研究证实极端暴力的内容对青少年的道德形成有影响,当这个载体是Manga的时候就说反正是描写幻想的读物所以没关系,这也很奇怪吧。以法院没有做出对Manga应付责任的判决而认定Manga没有问题,也是个很奇怪的论据。
你举的“精神毒品”和“化学毒品”的例子,我觉得很好,因为两者有共通之处。化学毒品是化学品,只要人不服用就没关系,而且使用者成瘾的程度也有差别(亚洲人就是容易上瘾的体制,西方的一些软毒品也会让亚洲人容易上瘾)。对人体有害的东西很多(重金属啦、二噁英啦),之所以要禁止毒品在其对人体有毒性的理由外,更因为它作为商品是极具经济功用的,可以为贩卖者、制作者带来暴力(而不会有人去贩卖二噁英),仅依存商业规则,它就会泛滥。“精神毒品”也一样,本身就是一个幻想,如果只存在于幻想领域也没关系,对它管理也是为了防止有人受到毒害,而这个毒害恰恰是市场经济无法遏制的。
即便未来有能够让人安全欣赏“精神毒品”的方法,也不意味着在还没有这样的方法的时候,就该任其泛滥(当然也不是说就应该一棒子打死)。就好比Sars的时候,因为将来肯定有治愈这个病的方法这个病在未来就像现在的流感(流感在过去也是造成死亡几千万的大病哦),而决定在没有办法的现在不应该对病人进行隔离,看起来很人性其实是灭绝人性的。脱开历史,站在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未来要求现在作到无限度的宽容,我认为是很自大和蛮横的。
物理学中的抽象有着严格的使用范围:即那些忽略掉的因素不是主要因素的场合。可是文化植根于社会、历史、人性当中,如果认为无视史实,只通过举出假说和少量的逻辑对答就可断定一种定义是错还是对,而忽视其生存根基,抛开你所说的其他力量谈文化,有缺乏科学精神,太过虚浮之嫌。
我支持应该对文化产品和使用者心理状态的关系,做长期(人的性格形成是个较长的过程)、大量(人和人的差异性)、客观(研究不应该脱离实际,要考虑到其他要素的影响)的研究。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对文化产品作出规范,避免误伤也避免漏网。写这篇读后感,也是因为我认为大众对Manga还有许多误会和偏见,但我也不会持立刻开放,无限宽容的观点,欲速则不达、拔苗不助长。目前的事实是,在我所知的材料里,媒体对Manga的危害性夸大其词的程度和ACG众对ACG过度褒奖和维护的程度不相上下。两方面举例和辩护的理由都缺乏科学态度,双方都急着为自己辩护,真正静下心潜心研究来解决问题的没有。不过这是快节奏现代社会里很常见的现象,就不展开说了。
草根和精英、艺术选定的范围,尽管会有个普遍接受的标准,但的确是个人有个人的尺码,没法一概而论。不过我并没有说传统艺术高于现代艺术,我所阐述的只是一些艺术运动短暂的兴盛后便消亡的现实与其降低了专业度密切相关。
有一点,我们观点不同,即我不认为思想表达的东西因为只是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字、画出来的画,就可以为所欲为,就可以因为反正有人喜欢而将其正当化,尤其在它以商品流通货出现的时候。我很欣赏ACG相比于其他艺术想象力更加不羁,但是我还是坚持作为贩售的商品,在一个时间点上,其内容存在对与错的差别。这一点分歧似乎在Underground comix的讨论里表达的很明显了,我觉得没必要继这一点差别深究。
眼镜熊 says:
Dec 17, 2012
发现标点符号错误,几个不通顺的地方。
眼镜熊 says:
Dec 18, 2012
我在网上说的话都是不经严格论证的,只是提出概括的观点,能得到有益的建议就感谢了。正确的东西即使看上去虚浮对我来说也是无所谓的。
回到原始材料,这真是个喜闻乐见的故事,就是A对J进行说教的小故事,真格揭露了A是教育者身份J是学生身份的尴尬状况。假如没有国别差异,A的表现就是对人性真相的恐惧,对它自己的疮疤的恐惧,对真正的自由的恐惧,对动物本能的恐惧。A是有了“不负责任快乐恐惧症”了,这是对人本身是动物的恐惧。理性担忧生理本能占据支配地位,所以拼命的阻止本能,但最终不能奏效,憋出个“社会性神经症”来。嘎嘎嘎。
那个一向以道德制高点自居的A,它本国的Manga又好到哪去呢,道德到哪去呢?不一样是充斥着幼稚、色情、不负责任的妄想、低俗与暴力,丝毫没有因为它带头说教而改变。我说低俗化是个世界性趋势应该能被众人接受,那怎么高雅作品怎么呼唤都呼唤不出来呢?
有了上面的比较材料,接下来试图解释世界性的道德沦丧和不负责任的艺术趋势。我能想到的很好的理论就是“艺术的极大丰富引发了精神的富贵病”。过去相对价值观分散度较小的艺术生产使人们思想统一不乱,而后价值观差异越来越大、产量也越来越大的艺术供给,使得人们逐渐‘脑满肠肥’。吃得太好了,就容易滋生富贵病,过去仅属于少数人的‘贵族艺术家精神病’开始蔓延到一般人群。从神经科学的角度,似乎可以提出更加大胆的假设,就是人类的大脑不能处于过度的艺术感知中,否则就会引起认知障碍。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经历空前的信息爆炸,因此我们也是首次接触到这种过度使用大脑引起的病症,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ps:各个国家都有互为对应的“主旋律题材”,C是拥护党打敌人,A是穷小子苦干翻身,J是热血励志亲情伦理。不属于主旋律的多少都有点自由散漫,拿主旋律不当回事,以亵渎当快感的倾向。这只是文化自身的功能结构,也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mjmk says:
Dec 18, 2012
个人感觉得你太喜欢用中国式的政治化的思维来模块化一切东西了。我之前说的是用虚浮的手段推演是得不到正确的对文化的评价的,而不是什么正确的东西看上去虚浮。
如果你认为社会就应该放纵人类的动物性,这才叫忠于自我,才是真性情,才不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我只能说我不这么认为。
因为我不赞同这样的社会,鉴于思想同样影响着人的行为,所以我不认为那些表现各种动物性,甚至残忍度超越动物性的文化商品是不需要管理的。
欧美漫画也有幼稚、情色、暴力低俗的部分。但是和Manga比起来是有很大的度的区别的。度的区别大了,就会有质的变化。不能因为各个国家都有罪犯,就说各个国家的治安情况是一样的。
草根文化容易被大众接受,但不能因此说草根文化就是比精英文化更有活力更有价值。就好比人人都可以很好的接受小学水平的知识,但是只有少部分人才能理解更为高深的知识,难道就可以说小学知识才是更好的知识,更能创造价值的知识,更应该被大众推崇?
你认为不负责任艺术的力量会越来越大。我没有看到这一点。因为它过去的影响力也很大,从世界范围看,并没有明确证据说明不负责任文化随着信息爆炸越来越有影响力,尽管它的绝对数量增加了,但不意味着比例也是增加的,更何况论及影响力还得加权。互联网诞生之初,人类社会还没有建立起对信息爆炸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但随着经验和技术的提高,势必也会走向规范化。
我觉得继续就这个问题做辩论没必要了。道不同不相为谋
眼镜熊 says:
Dec 18, 2012
我再补充一个社会心理层面上的假想情况:人们在选择阅读什么之前,应该有一个判断,表示为‘如果我看了这个东西会有什么后果’。后果既包括自身直接获得的效用,又包括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引起的效用。那个所谓‘负不负责’的判断,应该就是他人对读者的影响吧。读者会想‘虽然我想看这个,那么我就会被人说成是不负责任的人’。现实中,确实可能因为一个人带头看了什么,而引起其他人也来看,所以要是引起了某种后果,他是可能负有责任的。由此这个人就必须进行权衡,决定到底看什么。这个假设的逻辑结论有:(1)如果把人和人分隔开,阻止互相之间得知对方在看什么,那么个人就完全参照个人效用决策;(2)周围了解自己的人期待自己看什么,会影响决策。现实中发生的事,其理由一定包含这些。
眼镜熊 says:
Dec 19, 2012
哦呀,最后我还是被贴了个‘中国式政治化思维’的标签,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这个标签的意思呐。既然博主都不说了,我也应当识趣,就此打住。
仔细读我上文,我明显是自由民主理论的支持者,而且我对不负责任的创作持负面态度。
最后概述我的主要观点:
(1)虽然反对不负责任的艺术,但是我仍然提出了这种发展趋势实际上是自然现象、经济现象的观点,这只是剖析其本质,不代表我支持这种趋势。
(2)虽然反对不负责任的艺术,但我也同时反对使用“管制”这类行政手段。因为这种手段不解决根本问题,既不回答怎样创作艺术,也不回答怎样欣赏艺术。虽然意愿是好的,但问题是出在人类本身,不正确面对问题的根源,只靠行政管理进行干涉,是不可能达到改良效果的。
(3)艺术的自由权表现在人们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对艺术最好的判断力,我相信是掌握在广大读者手里,不是掌握在少数“精英”手里。我相信最普通的读者也能判别艺术的高下,所以,究竟哪些艺术是真正有益的,让读者们自己做出判断是最合适的。因此,让读者作者们多受教育,拥有辨别能力、自律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遮遮掩掩只会让人们长期处于判断力低下的状态,造成社会的后退。
答辩完成,感谢博主!
眼镜熊 says:
Dec 19, 2012
因为我每次更新都会包括一些回复的内容,并且我的一些观点态度是隐藏在语气里的,从头重写一遍就很清楚了。
求同存异不是挺好,这不代表我们是敌人。
mjmk says:
Dec 19, 2012
抱歉,你说的 ‘对不负责任的创作持负面态度’ 这点我没法从你前文中的逻辑里看出来;而且这三条观点中用到的部分推断(诸如你所说的趋势是否真的存在?我认为是还不能确认。你认为法律干涉不能解决问题,而我早就回答法律可以不断完善,管理可以更加智能和人性化)也在之前的回复里就提到过。
我至始至终都在针对一条条你的观点进行对话,基本上是对你的举例和逻辑提出质疑。不过你似乎并未回应这些质疑,而是再声明一遍,或提出其他方面的内容。真的,我很难从中感觉到你所说的‘求同存异’。而我已经多次在结尾委婉的表示 ‘就到此为止’ 吧。
我所以为的中国式政治化思维,就是相信只举简单的条条杠杠既可以正确解读复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议采取跳跃式的发展,偏爱用非常强烈的名词去定义社会现象,例如‘压迫’、‘霸权’、‘自由民主’,如果你认为我在贴标签,无所谓了。我个人是不会轻易做出定论,应该怎样做,什么方法一定好,什么方法一定不好,因为我自知我了解的世界还太小,我水平没高到可以做出恰当的政策判断。
每个人自然都有各自的看法,我也没欲望达成一致。
不用感谢。请不要再回复这个答复,我个人已经对这个讨论非常疲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