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团队:猪常粉工作室-PINKPIG(广州美院05级)
风雅很早就热烈推荐这部,偶也立刻看完了,但由于没有很受冲击(抱歉啊,风雅,本人很少受冲击),评论一直拖到现在。该片为爱情+永生题材,主旨通俗,叙事通俗,画面也很通俗,应该说各方面表现得很均衡。个人以为,该片最大的闪光是配乐,虽然并非原创,但选曲功夫很高,无论是黛子跳楼时既有流动感又有降落感的钢琴曲,还是黛子回忆往昔的疏离口琴声,都极大得诠释甚至是构造出画面的氛围。虽说两位主角拥有不少表情,但人物造型本身就简单,加之团队资源有限,所以也只能集中于眼睛形状,脸蛋颜色等模式化手法,如果仅依赖于此,即便画面有充分配合情绪,表现力还是会欠缺,此时音乐对主题的掌控作用就很大了。本片的光彩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是音乐衬托出来的,没有贬低的意思,每个团队都有各自的杀手锏,作为学生作品,该片总体效果已经挺好。
将塑料袋拟人化来反映永生,是不错的想法,情节推进采用经典套路——‘永生但无人陪伴,这孤独太可怕了’,加之叙述中穿插不多,整个故事应该非常容易被理解。正因如此,诸如‘我为什么活着?’‘因为我是个塑料袋’之类的注释文字实在多余,难看且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或许创作团队想一箭双雕,顺便沾环保的光,但必须注意的是,动画不是写板书,表达应通过恰当得引起共鸣来实现。因此为了让观众‘读’懂而出现的内容都不必要,除非你对自己的制作缺乏信心,猪常粉显然有些过虑了。
导演:陆俊志(北影04级); 配音:曹小卉/ 谷睿/ 黄婷婷
导演自己介绍说他是押井守的fan,且深受影响,从本片我还真看不出来。幸亏导演的喜好是后来才在网上发现的,否则可能会因此把看片的时期一再后延(我对所有‘光环’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自己没有崇拜情结,不认为艺术存在固定标准,惯有的作风是不参考作者名声,尽力客观评论。由于对任何形式的崇拜倾向均比较警戒,对诸如‘深刻当如押井守’、‘天才当如Studio 4℃’、‘某某的作品必是神作’之类的言论甚是反感。正因如此,极其不喜欢《24格》和类似的文艺青年腔调,但仍旧买《24格》看,并和文艺青年们共处)。
‘南茜的早晨’是部都市生活气息浓郁的写实作品,讲述两对父女的交错,编成井字节,给简单的故事增添了份灵气。片长虽短,每个角色的性格已刻画得棱角分明,让观众觉得很真实,比如nancy爸对他人挺刻薄但面对爱女则忍不住苦口婆心,现实里有很多人就是这副样子;加上配音演员发挥出色,整个片子显得非常本色,仿佛就是从某个街角录制下来的。记录感是本片最大的标签,至于父女亲情什么的,给我留下的印象倒不深刻。
PS:本片的配音是自己感觉在天朝作品里除麦兜(粤语版)外最好的
创作团队:苏皓田/ 刘旷/ 万方/ 郑学志(北影06级)
讲的是小孩子对做饭师傅产生的幻想,非常有意思的一部作品,在画面风格上与河森正治的《上海大龙》(出自Studio 4℃的《天才嘉年华》)非常相近(‘呐哈呀’更明亮些),也同样选择总流鼻涕/在同伴中受欺负的小孩做主角。如果硬要比较两者,我更喜欢这部学生习作,因为《上海大龙》的故事实在太日本套路了。
据多方报道,小孩子与大人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它们极富创造力,理解力也超强,依依呀呀其实是婴儿独创的内部语言,可惜我完全记不得自己小时候有这么多优秀品质。总而言之,《呐呵呀》是小孩子的非凡梦境:主角因为天性软弱,在幼儿园里总是担惊受怕,面对体格彪悍的大厨,产生惧怕情绪,后果就是做了一个受迫害的梦。最有趣的情节当属小兵小将从大厨嘴里蹦出来烧火炒菜,这个设定让我想到《圣母在上》的某同人:祥子等人收留了寄宿的祐巳,后者用自己织的布作为旅费回赠,这些布太美丽,众人赞不绝口,但祐巳拒绝透露诀窍,并反复叮咛千万不要偷看她织布。可是祥子在圣大人的怂恿下,没有抵住诱惑,跑去偷看,原来佑巳是织布鸟!佑巳发现后,羞涩难当‘看到了吧,看到了对吧!’然后便飞走,留下祥子空悲戚,哈哈哈。嗯,本短片基本也可理解为胖大厨羞涩难当的故事。‘圣母’同人的原型是日本神话《鹤的报恩》,ms格林童话中也有类似的内容。
Ps:对流鼻涕人设超级不感冒,甚至可以说讨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