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最近发现,不少以前的读的小说居然连情节都彻彻底底地忘记了😱惊恐地询问室友是否也有类似经历后,确认自己并非患了老年痴呆。重拾读书笔记,和遗忘对抗。
b.豆瓣评论以超出我记忆印象的速度激增。比方说今年五月才出版的『岛上书店』已累积了2万余读者的评价,长评超过600条。图书业现在是越来越好了么?
D.H.劳伦斯作为描写爱&欲的作家而知名,这是他死后才出版的小长篇,不在其代表作之列,也是我头一次读他的小说。国内有两个版本,分别是88年版『未婚少女与吉普赛人』和04年版『处女与吉普赛人』。前者大费周折的长译名,估计是在那个年代直译成处女会让人侧目吧。这两本都有附其他的小长篇,所以页数很多。我看的是已经歇业的台湾草石堂97年版的『少女与吉普赛人』,名字更隐晦了,只包含本篇和一则短文『教区牧师的花园』。
节录简介:
在本书中,一个追求真爱的女人,由于无法忍受她那具有自恋倾向和精神性阳痿的牧师丈夫,而毅然抛弃了家庭、子女,并跟随一个身无分文的年轻人出走。十多年后,秉承了母亲这种「堕落」根性,同样生长在这个病态家庭里的两个女儿,目睹父亲那种槁木死灰的「圣徒」生活,以及祖母那种伪善、弄权的卑鄙面目,也在她们内在自由的渴望与外在的诱惑中,挣破礼教的束缚,步上了母亲的后尘。
真是发挥得太过自由的简介呢😭
主角是牧师两个正步入20岁年华的女儿中小的那个,伊薇。本书讲得是她在一次和伙伴们的旅行中遇上了一位极富魅力的吉普赛人后情窦初开的故事,非常清水。如果只是少女在电光火石间为陌生人所吸引的内容,会很贫瘠。本书隐藏的重点是为什么少女会对吉普赛人有感觉,却嫌弃狂热追求她的傅兰利家的男孩子们呢?这就不得不回到简介中所述的虚伪又枯槁的家庭环境了。家庭环境与天性奇妙作用对人的感情取向产生的影响,在本作中可一窥究竟,如果不能体会到这层关系,阅读的收获就要大打折扣了。
尽管简介里用了许多负面的词来形容牧师的家庭,但莫要以为牧师一家有多么不同寻常。书中被社会道德观捆绑而聚成一股的家庭,和网络论坛家庭板块里充满怨气的婆媳贴所揭露的中产之家并无二致。区别仅在于作家能以上帝之眼对角色进行犀利的描述,而主题贴的写者是身在庐山的当事人而已。
牧师家的大人一共有四位,在妻子与别人私奔后当上教区长的牧师、儿子升职后搬来一起住的牧师的母亲、照顾母亲就是生活=没有生活的茜茜姑妈、出场很少只知道是个猥琐男的牧师的弟弟。
伊薇眼中的祖母:老蛤蟆
被孙女称呼为「阿嬷」的老妇是许多以老为尊的人的生动写照。老年人的虚弱被当成指使晚辈、让自己随心所欲的武器,贪婪和控制欲就像操纵方向盘那样,让她这个老朽在虚弱和蛮横间切换自如。食饭时「涎着口水飞快的进攻她那份食物——假如菜饭没有泼在她突出的肚皮上,算她运气好!」吃完了呢便装出自以为的高贵样子「肥胖的身躯老气横秋的坐在那里;打着饱嗝,把手放在胸前,浑身舒泰地打哈欠。」明明没有修养却非要摆出凡事正确的大家长姿态,从短短的吃相纪录中就可见一斑。
和许多搬去子女家里住,挑刺挑拨,小两口不离婚便不罢休的老人一样,她内心乐见儿媳消失,很满意自己又成为唯一的挂着和儿子相同姓氏的XX夫人。家庭成员的减少让她更接近儿子并控制他,同时儿媳妇「堕落的落跑」还能用来污抹孙女们的自尊,每逢孙辈不遂自己意愿,便指责她们留着大毒草母亲的血。
关于老祖母的过去,几乎没什么踪影,只有一次伊薇厌烦地听她得以洋洋地回忆当年小镇上的往事,还有她想跟一位有爵位的医生寡妇攀上朋友关系。或许正是自己生命的贫乏,使得这个老年人对他人的生命有着永不餍足的欲求,操控子女、喜欢插入到年轻人的交谈中无休止地盘问。对这样的长辈,伊薇有着让人痛快的联想,她觉得祖母像花园里的一只老蛤蟆,蹲在蜂窝的出口,吃了天知道多少的蜜蜂。这个蛤蟆的结局很不好,伊薇忍无可忍之下叫来了园丁,园丁盛怒之下捡起一块石头砸死了这个给花园造成巨大损害的动物。
看完后发觉蛤蟆的故事是个预兆。青蛙本该是消灭害虫守护花园的卫士,因为贪食蜜蜂成了与害虫无异的生物,最后被暴力消灭。小说的结局——洪水吞没祖母,是这个故事的投影,伊薇的联想仿佛模模糊糊地影响到现实世界。作品中还有吉普赛巫婆的占卜、伊薇倾心的男子给她传递预言的情节,给小说蒙上一层浅浅的心里暗示的气氛。回到老蛤蟆本人,她和葛朗台,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抓住了丑陋衰老之精髓的人物。
茜茜姑妈
书中并没有关于此人的外观描述,从她阴郁的个性想象开去,我感觉到她是个瘦削长脸黑眼珠的人。牧师至少有相当的空间展开自己的生活,而她则是即将迈出中年段还在照料着老母,快要给老蛤蟆吸干了。劳伦斯这样写她「沉着脸什么东西也不吃。坐在饭桌前,盛一个去了皮的煮烂的洋芋放在自己盘里。她从来不吃肉,就这么阴森森地僵坐着,看着大伙儿进餐。」这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苦闷劲儿,就让读者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骨骼突出的气呼呼的中年妇女形象。
其实不消说,读者也能理解她。终其身照顾一个讨厌的又不得不照顾的人,是多么痛苦。更痛苦的是在她承担下自己的兄弟不愿承担的担子后,人们习以为常的认为照顾好「阿嬷」就该是她应尽的事,是她的生活目标了。在那个年代,她又没有嫁出去,过了一定年龄,也只好继续着苦差事,日复一日也习惯了这种「奉献」。但她心里是其实是充满怨恨的,没法发泄到母亲和兄弟身上,于是对年轻的生活灿烂的侄女们刻薄的很。读者不难揣摩到,刻薄背后藏着的是嫉妒。
对茜茜的刻画在她半夜咒骂伊薇这件小事上达到顶峰。伊薇挪用了姑妈托她保管的募集来的资金,动了非分之财当然是她不对,她也接受了责骂并且需要还回这笔钱外加利息。但是在这件事情得到解决之后的某天夜里,姑妈趁着和伊薇同寝室的姐姐不在,推开她的卧室门,满脸癫狂地骂道「说谎鬼!小偷!自私的小畜生!你是个小伪君子!你是个说谎鬼!你是个自私的畜生!是个贪婪的小畜生!」这一长串极为难听的辱骂,如果发生在闹出轩然大波的当天,当着大家伙的面说出口,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4 /5的钱都不见了,人在气头上自然口不择言。但她专门避开他人耳目,选择私下的场合来咒骂,可见平时当着明面忍下的怨气是多么的巨大,显然不仅是少了钱这一件事能促成的。
教区长
本书写成的那个时代,正是英国教区牧师的地位发生巨大变化转折点。直到十九世纪70年代,教区牧师都是俸禄丰厚的职位,许多英国精英都来自神职家庭,他们的贡献从学科的创建到技术发明再到思想及文学巨著,范围甚广。除了传播对上帝的信仰,先进与开明也是他们的特征。
国人熟知的『人口论』的作者马尔萨斯就是教区牧师。大作家简.奥斯丁出生于她自认为寒酸不堪的教区长家庭,家里有客厅、厨房、接待室、书房以及七间卧室。然而之后严重的农业萧条,造成农村人口极大减少。占有土地同时可以投入实业的乡绅们尚可通过从土地到工业的财富转移维持富裕生活,仰赖教区租税的牧师们收入减少的就非常剧烈了。待到世纪之交,依『趣味生活简史』的说法「一代精英已不在教堂内而在教堂外」。
从牧师晋升为教区长的伊薇的父亲,同时是小有名气的散文家和雄辩家,尚享有旧时代人们的尊敬,但经济地位已与市井中人无异。勉强过着中产生活又自诩是开明精英分子的人的气质在他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他的开明与宽容多是出于维持自己喜欢的形象所需。比如他对母亲的顺从是为了表现成一个孝子,溺爱伊薇是为了表现成一个心肠柔软的父亲,再比如他明明非常保守可平时的言谈却不拘俗套。时不时地他就会暴露出不真诚的一面。现在不是常用「凤凰男/女」来形容那些出生于偏僻农村,通过考学成为城市中产,尽管努力地伪装成城市人,思想仍保留许多农村观念的人么?跟书中的教区长其实是一样的呢。
不过全书看下来,尽管有些虚伪,教区长实在也没什么可指责的地方。虽然他没有他想拥有的那么多爱,但也没有祖母和姑妈那种对他人强烈的恨。他唯一略微过头的一次是指责伊薇跟离了一半婚的雪佛太太及其同居小情人易思华先生交往过密,不过考虑到他毕竟也是经历了妻子与他人私奔的可怜人,所以对那俩人的事情比较敏感也不能责怪太多。只能说伊薇和劳伦斯的标准太高了而已。
这一家子母不爱子、子不爱母,在约定俗称的社会伦理下,却又装的一家子和和睦睦,相处融洽。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一地鸡毛的普通人家。
伊薇
伊薇的初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许多文字以伊薇的视角来说吉普赛人的魅力,有关身材和脸的轮廓只是一笔带过,多数的形容是他的穿着、举动、气质多么别具一格。
※ 电影版中的伊薇与吉普赛人
与看门狗似的老实巴交对她展开追求的男孩不同,他有种自负和漫不经心的态度,目光却极具挑逗性,以近乎无理的炯炯燃烧的眼睛盯着她、打量她。跟伊薇所处的中产阶级文明世界的格格不入,或许才是他对伊薇有如此吸引力的原因。论穿着,当然是乡绅出生的男孩子们更好,可伊薇偏觉得吉普赛式的打扮更时髦,精工缝制的衣服则是女子气十足。他毫不隐瞒自己有妻子而且有五个孩子,伊薇心中的幸福感沉了下去,可是当父亲反对她与易思华夫妇往来过密后,她又觉得心中有跟吉普赛人出走,做一个微贱之人的打算了。这不正是叛逆之心在不可能被承认的关系上寻找出口的表现么?她与易思华夫妇第一次撞面时不是觉得易思华先生笑容猥琐么?知晓他们的关系后,又觉得这一对人诚实又可爱。这个思想的转变不正是因为厌恶世界的一面,于是寄情与它的所有反面么?
有一回吉普赛人邀请伊薇去篷车里面洗手,品尝这个被自己迷住了的小姑娘的童贞之果的意图如司马昭之心,被意外撞上这里的雪佛太太给破坏了。「好像他是真的,真真正正的渴望得到我」伊薇后来沉思着说,屈从于他的渴望几乎就成为了她自己的渴望,当时她已经一身不响地跟在吉普赛人身后走到楼梯口了呢!不过就连不受「正经人」尊敬的「大半个易思华太太暨小半个雪佛太太」都觉得伊薇不该对吉普赛人有感觉,吉普赛人也不该落落大方的引诱她。「当然不应该!一个吉普赛人!身后还拖着半打脏女人!当然不应该!」她听到伊薇的称述后嚷嚷道,阶级差异跃然纸上。伊薇萌动的初恋是多么禁忌也可见一斑。
尽管社会意见有很多是惯性使然的情绪,它仍旧包含了一些实质性的东西。尽管不被容许的恋情吸引着伊薇,她仍旧会顾及社会意见里颇为实在的部分。她喜欢安逸,她也喜欢身为教区长女儿自带的威望。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虚伪呢?与她所憎恶的父亲的虚伪指向相反的方向罢了。伊薇的虚伪在书的结尾也被作者大喇喇地亮出来。她收到吉普赛人寄来的一封信件后才知晓他的名字。而且也直到这时,她才恍然大悟一个吉普赛人也是有名字的。她爱的是吉普赛本人么?还是爱着沉浸在禁忌之恋中的自己呢?
另:这部作品在于1970年被改编成电影,我只是粗略扫了几个片段,感觉与原作出入较大。洪水之前,伊薇和吉普赛人在书里基本上没什么实际的亲密接触,电影里又是摸脸又是搂抱,意味完全变了。洪水那段,书中的逃难非常之惊险兼艰难,由于水非常非常冷,所以两人到了安全的阁楼之后抱着取暖,虽然也有些命不久矣促成的激情在,但两人都抖地非常厉害,稍微暖和了一点就精疲力竭地睡着了;而电影拍地像是闲散时光的床戏…..有点为了劳伦斯而劳伦斯的意思。
吉普赛族群里女性的地位其实是极低的(见:悲惨的吉普赛少女新娘),伊薇觉得吉普赛女人活得潇洒自如完全是她的大脑的自我修饰。
再另:短篇『教区牧师的花园』中的风景描写,文笔异常优美,见下方摘抄。书中有两对情侣造访同一个地花园,有点虚实相印的感觉。
她穿过草坪,从一道由紫红色蔷薇攀缘而成的拱门走进了花园,如同穿越了一道火焰之门。从花园眺望,可以看见大海轻柔的依偎在晨雾濛濛的海湾里,最远处的黑岩岬角隐隐突显在水天一碧之间。
她的脸渐渐放出亮光。她脚下的路向下倾斜,斜坡上遍开着花朵,让人眼花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