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8

王家湘译的《到灯塔去》,每天晚上翻几页,终于读完了。就翻译的语言来说,和谷启楠老师(*《达洛维太太》某个译本的译者,还翻译过伍尔芙的《幕间》)的风格非常相似,我未看原文,但这两位老师翻译的伍尔夫我很爱读。暗中感觉只有女性翻译大家才能真正读懂伍尔夫,才能把她语言中的灵动、细腻、和流动感全部展露出来。《达洛维太太》的译本我看了很多(不含王家湘老师的版本),除了谷老师的版本,一个赛一个粗俗,豆瓣上评论最多的孙梁的译本,生硬的要死,居然还一再续版。选择好的译本真的非常重要。

《达洛维太太》之后两年伍尔夫发表了《到灯塔去》,两部小说篇幅差不多(中译本都是175页的样子),语言当然也差不多,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是,我看《到灯塔去》的时候感觉这篇比《达洛维太太》长不少。《达洛维太太》靠达洛维太太在举办晚宴的那一天的思绪串起来所有事情和人物,全书的内容非常集中;《到灯塔去》说的则是两天的事,这两天还相隔十年,跨度比前者大,包含的内容于是也更加宽泛。

《达洛维太太》中的人物视角不及《到灯塔去》丰富。前者主要是达洛维太太一个人的思绪,接下来稍显重要的是赛普迪莫斯的独白,虽然是男性其想法却没有明显的男性特征,剩下还有一些角色,分量就更少了。《到灯塔去》中有分量的视角多一些,旗鼓相当的第一视角便有两个,前半程是拉姆齐夫人,后半程是莉莉,剩下的人尤其是男性所占的比例有所提升。《到灯塔去》中,人物性格的性别特征被表达的更加明显,书中几个重要的男性角色都被伍尔芙借莉莉的内心独白好好嘲讽了一番(见下方的摘录);即便单看女性的部分,截然不同的拉姆齐夫人+莉莉也比基本上只有克拉里莎一个人的《达洛维太太》多样。

如果说《达洛维太太》是1*30年的维度,那么《到灯塔去》便是2*10年的维度。前者描写的是随着时光流转而变化的人,后者则通过时光流转揭示出人不变的本质。

伍尔夫写人,或者说意识流写人,总让我感到惊奇~你看,这些人物并没有做什么事,去买个花,准备一下晚餐,走过数条街道,接待几位客人~和其他小说里的角色相比,他们真的没有做什么,你却感觉对他们比对其他小说角色更为了解~伍尔夫通过描绘人物的片想来勾勒人物,读者可以看到同样的行为背后不同的动机,即便是轨迹重合的两个人,在意识流小说中他们也是完全相异的。任谁作任何事都防不住短暂的片想,但是片想的密集程度和深度却不可相比。伍尔夫笔下人物的思路让我看见作者本人超乎寻常的发达思维,一种从沙中看出世界的能力,让我们这些凡人感到追不上抓不住。

通过达洛维太太、拉姆齐夫人和莉莉,读者仿佛能一窥伍尔夫的精神世界:这些角色包含了作者对女性的看法,还有男人的模样与他们施加的影响,或许还隐藏着作者本人的特质。这些各式各样的人物以及受他们激发的思考,难以用短小的篇幅加以概括~毫无疑问,伍尔夫让读者看到生活的不完整,需要借助别人才可以补齐的生活;而伍尔夫更想表达的却是与之相对的东西:完整的人,不借助他人不借助生活而独自存在并享受自我的灵魂。

 

一些让我立刻笑出来的句子

莉莉在想(他坐在她的对面,背对着窗,在视域的正当中),他好像决心要把每顿饭都实实在在吃到嘴。他身上的一切都是那么贫乏、一成不变,那么赤裸裸地讨人嫌。

她看着他,想在他脸上看出这一点:他看上去应该高贵轩昂….可根本不是这样!他正皱着个脸,瞪着眼皱着眉,气得满脸通红。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只不过是可怜的老奥古斯塔又要了一盘汤——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