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打动画诞生起就是极为重要的元素。除了『Humorous Phases of Funny Faces (by J. Stuart Blackton 1906)』、『Gertie the Dinosaur (by Winsor McCay 1914)』等伴着音乐将漫画家的绘画过程动态化的原始动画作品,默片时期,初代动画大师Winsor McCay就已经在其1921年的两部短片『The Centaurs』『The Flying House』中加入音乐来烘托故事内容。『The Centaurs』中舒缓的钢琴曲为黑白的田园风光增添色彩的同时,亦用旋律配合人马们[1]的肢体语言。『The Flying House』中单独听并不动人的音乐与影片的情节严丝合缝,并且表达出片中主人公(为摆脱债务而驾驶飞屋逃离的夫妻俩)慌张又悲凉的心境。到了Fleischer Bros和Disney展露头脚的1930年代,音乐更多得作为歌舞剧的元素之一出现在动画中。『Betty Boop』里不仅女主人公Betty能唱会跳、风情万种,连她众多面目猥琐的爱慕者都是歌舞好手。例如1933年Fleischer版『Snow White (白雪公主)』里的Koko the Clown合着动人的蓝调音乐St. James Infirmary Blues跳了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软体舞。Disney的童年同样狂放不羁,早在1929年便让骷髅们跳出坟墓在一整个管弦乐团的伴奏下月色里狂欢,其放浪形骸的程度无法不让人怀疑是否暗含了一些成人性暗示于其中(见下方来自短片silly symphony:the skeleton dance 的截图)。与此同时,世界上另一个崛起的阵营,苏联已经把音乐和动画的结合体应用在各种政治宣传里(见1924年左右苏联的动画宣传片)。

尽管随着默片电影的发展,早期动画对音乐的运用已经灵活成熟:1930年代动画的风头和当下作品比较,也完全未显逊色。第一部出现在荧幕上的真正的音乐动画,恐怕还是要待到1940年,Disney耗巨资打造的动画阿凡达『Fantasia (幻想曲)』。

首先明确一下概念是必要的,音乐动画和有音乐的动画之间,差异为何?简单说一个是为音乐创作的动画——将音乐图像化;一个是为动画加入了音乐——将图像音乐化。这解释听起来好像狡辩:) 且来看看名家是如何定义的。意大利知名动画人Bruno Bozzetto在他的’幻想曲’『Allegro.non.troppo』中这样感性地诠释音乐动画

A film destined to become immortal, as immortal as the music which will follow, and which will be interpreted through animation. Beginning with his childhood fantasies, the greatest ambition that burns and swells within the soul of every creative animator, is to illustrate music, to give visual form and color to its notes.

借助Deems Taylor之口,Disney对音乐动画做出了和上者极为相近的解释

Combining talents go into the creation of new form of entertainment, are the designs and pictures and stories that music inspired in the minds and imaginations of a group of artists.

这些解释的关键仍停留在乐符视觉化的概念上。Disney针对此概念在幻想曲中给出了更详细的说明,在其看来音乐视觉化依照具体化程度的不同共有三种方式:

First there’s kind that tells a definite story. 音乐的故事化

Then there’s the kind, that while it has no specific plot, does paint a series of more or less definite pictures. 音乐的场景化

Then there’s a third kind, music that exists simply for its own sake, what we call ‘absolute music’. What you will see on the screen is a picture of the various abstract images, that might pass through your mind if you sat in a concert hall listening to this music. 音乐的抽象化

基于上述解释去发掘动画里的音乐动画,可以发现它们拥有其他一些方便量化的共性,我姑且将这些或有刻板之嫌的特征当做限定音乐动画的判断准则:

1.音乐应该不间断、从始至终地贯穿动画。2.音乐应该为已存在的单独成立的作品,例如各家名曲。3.动画里不应出现对白等其他声音内容。

纵观多如繁星的动画作品,符合本文讨论范畴的优秀的音乐动画大都采用幻想曲所列的三种模式(之前介绍过的僧人和鱼亦位列其中)。故本系列以幻想曲为题,通过精选的几部极具代表性的音乐动画『Fantasia   by Disney 1940』『Allegro.non.troppo  by Bruno Bozzetto 1976』『街角的故事,展览会上的画,森林传说 etc  by 手塚治虫 1962-1987』来说说音乐动画的元素和魅力。

Disney在第一部长片1937年的『White Snow』大受好评、赚得盘满钵丰后,就开始计划拍一部超前的特别的动画。华特本人热爱并珍惜自己的每一部作品、每一个动画角色,但对『Fantasia』他计划摆出更大的阵势。先是找来指挥界炙手可热的超级明星Leopold Stokowski——已经出现在时代杂志封面上的大红人[2]作合作人。并请来当时由Stokowski执掌的美国最好的交响乐团之一费城交响乐团,开创性的采用立体声录音完美再现音乐的剧场感。在1938-9年完成选段『The Sorcerer’s Apprentice (魔术师的学徒)』这个原本只是要扩充Silly Symphony系列的短片后,费用已经积累到惊人的地步。由于单作短片发行回本肯定无望,Disney一鼓作气,将其扩充成由7个短片组成的古典交响乐音乐动画长片。电影上映时还特别请来知名的儿童绘本作家,后来为美国邮政局画过邮票的Gyo Fujikawa(藤川校)绘制宣传册和宣传卡片。

然而和其他一些内容超前制作精良的动画片命运类似,『Fantasia』最初的票房一塌糊涂,观众不理解为何要在大屏幕上看一系列缺乏内容的光影色彩组合、没有故事的希腊神话幻想。动画中的音乐会难道不应该是『The Band Concert  by Disney 1935』或者『A CarTune Portrait  by Fleischer Bros 1937』那样的么?混乱的乐团,倒霉的指挥,二流的充满捉弄的演出,这才是动画界的惯例啊。要知道抽象表现主义绘画那群人,康定斯基、马列维奇,当时尚是欧洲艺术精英们才知道的名字;超现实主义也仍旧盘踞在欧洲大陆没有跨过大西洋,1940年代的美国大众简直就是艺术文盲。尽管华特本人非常清楚『Fantasia』在内容和技术上双重地开辟出动画新天地:

Fantasia, to me is a whole new opportunity. For my medium it opens up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Music has alway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part since sound came into the cartoon. Now, the full expression that comes from the new Fantasound opens up a whole new world for us.

美国观众们直到1960年代,经过致幻剂的洗礼后,才真正体悟到『Fantasia』音乐想象力的超然和精准。比Gainax史上最难卖作品『王立宇宙军』花了15年才收回成本[3]还要悲惨,『Fantasia』花了20年才开始盈利,不过好在如今它的里程碑地位已经稳当,衍生产品,如米奇偷带的魔术师帽子,和穿着魔术师服的米奇形象[4]已跻身最赚钱的Disney标识行列。

『Fantasia』究竟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实现音乐动画的三个层面?分析其7段短片或可寻踪迹。

最「音乐故事化」的『魔术师的学徒』

普罗科菲耶夫于1936年创作了现在被认为最具有故事效果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这支苏联作品直到1946年才被Disney改编为动画。在『Fantasia』拍摄期间,Disney选择了杜卡斯的交响童话『魔法师的学徒』。区别于『彼得与狼』让乐器各自承担角色[5]音乐的故事结构已然非常分明,杜卡斯的『魔法师的学徒』虽然亦根据明确的故事[6]创作,却只通过旋律的起伏来表达情节。想要将这段音乐故事化,其最重要的纲领已经写在歌德的诗篇里,留给动画人的只剩下如何配合音乐的节奏和情绪波动来赋予乐器各自的角色。Disney无疑出色得做到了这一点,用米奇站在悬崖上指挥海水、风云、和星辰,来称述弦乐、打击和铜管大声而激烈的交相辉映,例如小提琴急急的行弓代表飞行、大钗代表雷电闪烁和海浪的撞击、铜管代表星辰礼花。片中扫帚军团浩浩荡荡地倚着节奏提水前进尚属于普通音乐动画都能做到的范畴(?这个标准会太高么),但对着壮美的自然元素挥斥方遒,则是Disney才有的奢侈与华丽。本片成功的关键在我看来不是音乐动作化,而是完美的旋律、乐器角色化。

最「音乐场景化」的『荒山之夜&圣母颂』

写『荒山之夜』的穆索尔斯基是什么人,大口酗酒、生活潦倒、热烈而反叛的俄罗斯颠僧。他写曲子的时候明确说明了他在写的是什么曲子

来自地下深处非人类的轰鸣。黑暗幽灵的出现,以及随后黑暗之神的登场。对黑暗之神的赞颂和阴间的祭奠,狂欢作乐。在狂欢作乐最热闹时,远方传来乡村教堂的钟声,这声音驱散了黑暗幽灵。破晓。(来自百度百科)

第一个将这只曲子动画化的是俄罗斯著名电影人Alexandre Alexeieff,1931-3年他采用名为 push-screen frame的技法[7]制作了一部9min左右的短片『Chevalier’s Budoir: Une nuit sur le Mont Chauve』,位列昂西评选的动画世纪百部作品的第七名。Alexandre的作品在形象构思上比Disney更为奇特,片中悬浮在云层上的巨大裸体、不断奔跑又倒下的马匹,宛如一段段梦境般。但如果说哪部片子更直接的反应出穆索尔斯基所说的群魔狂舞,无疑是『Fatasia』里的选段。

Disney的『荒山之夜』精准刻画出魔王强力的恐怖,实现人物动作和音乐强弱的合拍;与『魔术师的学徒』类似,采用旋风式画面来配合旋风式音乐,例如魔王阴影的扩张蔓延以及幽灵们聚集成云雾环绕在魔山周围,都极佳得配合了音乐的旋律。但这些尚不是本片最主要的特色,区别于『魔术师的学徒』突出角色化,『荒山之夜』特别强调场景的色彩渲染以及特写式的场景刻画。观看本片首先能体会到色彩运用的统一和鲜明,青黑色的怪力与乱神、赤黄色的火舌与舞蹈,观众无暇细品角色们是如何乱蹦乱跳的,就已经被主色调感染了。又见得一个个狂乱的角色飞扑过来,夸张的肢体语言进一步强化了场景效果。看『荒山之夜』有种走近游行队伍的感受,观众们从屋里一个个来到街市上看游行,掉入热闹的气氛里,继而自己也加入了游行的队伍,看清了游行的真模样。

沉静庄严的『圣母颂』紧跟着『荒山之夜』出现,实在是天才的一笔。这段短片就像柯罗集新古典主义和印象派于一体的梦幻风景画。与『荒山之夜』要求观众进入动画感受狂热不同,『圣母颂』让观众抽离,远远望着朦胧雾气中行进的僧侣的灯火,看到晨曦驱散潮湿让树影清晰起来,距离之中诞生出崇敬和渴望。这段短片没有故事,没有细节的动作,只有和音乐同等温暖高尚的场景。这一前一后,从地狱到天堂的一动一静,观众感受的一近一远,『Fantasia』把音乐场景化的两种情形都做绝了。

最「音乐抽象化」的『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曲』

塞巴斯蒂安.巴赫,最伟大的赋格作曲家,被视作音乐家里的数学家,极其严谨地调用并控制每一个音符、音节,实现绝对意义上的优美和虔诚。恰当的动画化,自然应该是抽象的。

华特本人是个非常崇尚科技的人,Disney四大主题乐园中的Epcot就是为了赞美人类科技成就而创建的。Disney出产过相当数量的展望未来科技的短片,例如1958年针对未来交通形式创作的『Magic Highway USA』,现在看仍旧是部前瞻性的作品。『Fantasia』中有个小小的片段,请Soundtrack表演各种乐器发声的波形,现在看起来真像是Geek一族才会做的事:) 随着各种显微技术的发展,现今利用自然科学展现图像之美的作品越来越多了[8]

我个人以为单单使用科学图像来表达音乐或自然之美,对动画来说还远远不够。就以巴赫著名的这首D小调赋格为例,仅用数学之美一词哪里足够形容?动画应该实现比一份乐谱更多的功能,要在视觉上唤起观众的共鸣,如果用Soundtrack的波形图来阐释D小调赋格,作为观众,恐怕会因为无聊而疯掉吧。短片『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曲』很聪明,没有死守‘数学的’‘严谨的’几个单薄的关键词,而是用光和色彩叫人融入进优美的音符里。

短片大量使用纯色和纯色对比,视觉化音乐简洁纯粹的特点。在抽象图案的选择上也多有音乐宗教性的考虑,一道道射下来的光、高耸的金黄色柱子有着教堂穹顶的头部、曲线连成云梯又化作象征苦行的长路又以无限翻滚循环的姿态应和赋格周而复始的特点。这则音乐短片是音乐促成的一连串设计与装饰,是1920年代包豪斯理念在动画中的反应,用秩序的、非个人的、图形构成的方式来阐释神秘与绝对。作为『Fantasia』的第一段短片,这种崭新的眼光和手段难怪让当时很多观众望而却步,直到他们在迷幻剂中开发了自己的感官与想象后,这一短片才被理解。

『胡桃夹子』『第六交响曲』『时辰之舞』

这三支短片介于音乐场景化和音乐故事化之间,偏场景化多一些。Disney在这三部短片里极大地发扬了四五十年代美国经典歌舞剧的本领:豪华奢侈的大场面色泽鲜艳动人,精致巧妙的歌舞构思幽默风趣,充满了浓郁的百老汇风格。这些特征至今仍然是Disney和美国文化特有且为世界所熟知的,在洒脱欢愉的大场面下有着很深的刻意的美好的痕迹,算是一种夸张的纯洁文化吧,为大家喜闻乐见,不做赘述。

『春之祭』

同样介于音乐场景化和音乐故事化之间,偏故事化多一些。其中对生命诞生前地球的描绘和『荒山之夜』气质类似,将音乐的狂暴和荒蛮用强调色彩气氛的简单动态画面很好的呈现了出来。这支短片讲述的是生命诞生到恐龙灭绝的这段历史。后来Bruno Bozzetto在他的幻想曲『Allegro.non.troppo』中,伴着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将其扩充为各种生命里最狡猾的人类的发家史。这个话题我会在本系列的下一篇文章里好好聊聊,再见

本文亦发表于AnimeTaste  系列第二篇 闲话幻想曲 | B. Bozzetto

扩展阅读:Walt Disney and Music – In His Own Words

Fifteen Fascinating Facts about Fantasia

Iconography: floppy slippers, red robe, and a blue cone hat

Fantasia英文wiki

Fantasia中文wiki

The Cartoon Music Book

Fantasia当年登载在报纸上的小广告(欲以限量和预定吸引观众)

Fantasia当年在报纸上宣扬唱片销售喜人(尽管电影本身还远远没有收回成本)